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六年-原文
一、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二、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
公次于阳州,其曰至自齐何也?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居于郓者,公在外也。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
三、夏,公围成。
非国不言围。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
四、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
五、公至自会,居于郓。
六、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七、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周有入无出也。远矣,非也。奔,直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六年-译文
一、二十六年春天,周王正月的时候,宋国的元公去世了。
二、三月,国君从齐国回来,住在郓地。
国君在阳州停留过,那么为什么说他是从齐国回来呢?因为齐国的国君见到国君,就可以说他是从齐国回来的。住在郓地,是因为国君当时不在国内。从齐国回来,表示他回来时没有违反外交礼仪。
三、夏天,国君围攻成地。
不涉及国事就不说围攻。之所以说围攻,是因为成地是宋国的大城。
四、秋天,国君与齐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在鄟陵会盟。
五、国君从会盟地回来后,住在郓地。
六、九月庚申日,楚国的国君去世。
七、冬天,十月,周天子的王子朝进入成周。尹氏、召伯、毛伯带着王子朝逃往楚国。
周朝有进入没有出去的情况。这是不正确的。逃奔,就是直接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解
二十有六年:表示公元前498年,’有’在这里是通假字,意为’又’,表示时间的延续。
春: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古代以王历的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王’指周王朝。
葬宋元公:葬,指安葬;宋元公,宋国的君主。
三月:农历的三月,春季的第三个月。
公至自齐:公,指鲁国的君主;至,到达;自齐,从齐国回来。
居于郓:居于,居住在;郓,地名,鲁国的城邑。
公次子阳州:次,停留;阳州,地名。
其曰至自齐何也:其,表示原因;曰,说;何也,为什么。
以齐侯之见公:以,因为;齐侯,齐国的君主;见,拜访。
可以言至自齐也:可以,可以这么说;言,说。
居于郓者,公在外也:者,表示原因;在外,指在国都之外。
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道义,合乎道义;公,指鲁国的君主;不外公,不对外人。
夏: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公围成:围,包围;成,地名。
非国不言围:非国,不是国家;不言围,不说包围。
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所以,因此;言,说;大公,指鲁国的君主。
秋: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会,会盟;盟,结盟;莒子、邾子、杞伯,其他国家的君主;鄟陵,地名。
公至自会:至,到达;自会,从会盟的地方回来。
九月:农历的九月,秋季的第九个月。
庚申:干支纪日法中的第十七天。
楚子居卒:楚子,楚国的君主;居,去世;卒,死。
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
十月:农历的十月,冬季的第十个月。
天王入于成周:天王,周王的别称;成周,周朝的都城。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尹氏、召伯、毛伯,周朝的官员;以,带领;王子朝,周王的儿子;奔,逃亡。
周有入无出也:有入无出,指周王只有进入都城,没有离开都城的情况。
远矣,非也:远矣,表示距离远;非也,表示不对。
奔,直奔也:奔,逃跑;直奔,直接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六年-评注
一、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这一句是《春秋》的记载,标志着时间的开始。‘二十有六年’表明了这是鲁国历史上的第二十六年,‘春’字点明了季节,‘王正月’则表明了这是周王朝的正式月份。‘葬宋元公’则是记录了宋国元公的葬礼,这是对逝去君主的尊重和纪念,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丧葬礼仪的重视。‘葬’字的使用,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生死的态度,即尊重生命,善待死者。
二、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
‘公至自齐’指的是鲁国的国君从齐国返回。‘居于郓’则说明国君在返回后的居所。这里的‘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至’字表明了国君的归来,‘自齐’说明了归来的地点。‘居于郓’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君行踪的记录,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君居住地的关注。
三、公次于阳州,其曰至自齐何也?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公次于阳州’意味着国君在阳州停留,‘其曰至自齐何也’是在询问为何说国君是从齐国回来。‘以齐侯之见公’解释了原因,即因为齐侯见到了国君,所以可以说国君是从齐国回来的。这里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外交礼仪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君与诸侯关系的记载。
四、居于郓者,公在外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国君为何居于郓的原因,即国君在外地。‘居于郓’与‘公在外’形成对比,说明了国君虽然在外,但仍然受到关注和记录。
五、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
这句话强调了国君从齐国回来并非私事,而是符合道义的行为。‘道义’一词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不外公’则表明了这一行为是公正无私的。
六、夏,公围成。
‘夏’字表明了季节,‘公围成’则是记录了国君围攻成国的事件。‘围’字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战争和军事行动的记录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对于国家利益的关注。
七、非国不言围。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指出只有涉及到国家之间的事务,才会使用‘围’字。这是对古代中国战争和外交记录的一种规范,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八、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使用‘围’字,即因为围攻成国的事件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大公’的精神,即为了国家利益而行动。
九、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
这一句记录了鲁国国君与其他诸侯国君在鄟陵举行盟约的事件。‘秋’字点明了季节,‘公会齐侯’等字表明了参与盟约的各方,‘盟于鄟陵’则是盟约的地点。这一事件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外交盟约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间关系的维护。
十、公至自会,居于郓。
这句话记录了国君从盟约返回后的居所,与第二句‘公至自齐,居于郓’形成呼应,体现了对国君行踪的持续关注。
十一、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这一句记录了楚国国君去世的事件。‘九月’表明了时间,‘庚申’是具体的日期,‘楚子居卒’则是记录了国君的去世。这是对古代中国历史中重要人物去世的记录,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十二、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
这句话记录了周天王的行动。‘冬’字点明了季节,‘十月’是具体的日期,‘天王入于成周’则是记录了周天王进入成周的事件。这是对周王朝重要事件的记录,体现了对周王朝的关注。
十三、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这句话记录了周朝内部的政治变动。‘尹氏、召伯、毛伯’是周朝的官员,‘以王子朝奔楚’则表明了他们带领王子朝逃往楚国的行为。这是对周朝内部政治斗争的记录,体现了对周朝政治局势的关注。
十四、周有入无出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指出周朝的历史记录中多为进入成周的事件,而很少有离开成周的事件。这是对周朝历史特点的概括,体现了对周朝历史的研究。
十五、远矣,非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否定,指出周朝的历史记录并非都是远离成周的事件。这是对历史记录的辩证思考,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十六、奔,直奔也。
这句话解释了‘奔’字的意义,即直接奔向某个地方。这是对古代汉语词汇的解读,体现了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