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三、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
此该郊之变而道之也。于变之中,又有言焉。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志不敬也。
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
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
夏四月郊,不时也。
五月郊,不时也。
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始,盖不可矣。
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者也。
郊三卜,礼也。
四卜,非礼也。
五卜,强也。
卜免牲者,吉则免之,不吉则否。
牛伤,不言伤之者,伤自牛作也,故其辞缓。
全曰牲,伤曰牛,未牲曰牛。
其牛一也,其所以为牛者异。
有变而不郊,故卜免牛也。
已牛也,其尚卜免之何也?
礼,与其亡也,宁有,尝置之上帝矣,故卜而后免之,不敢专也。
卜之不吉,则如之何?
不免。
安置之?系而待。
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
予之所言者,牲之变也,而曰我一该郊之变而道之何也?
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虽有变,不道也。
待正月,然后言牲之变,此乃所以该郊。
郊,享道也,贵其时,大其礼,其养牲虽小,不备可也。
子不志三月卜郊何也?
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
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
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
如不从,则不郊矣。
四、秋,齐侯、卫侯伐晋。
五、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元年-译文
一、第一年,春天,周王即位。
二、楚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随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联合围攻蔡国。
三、老鼠吃了郊祭用的牛角,因此改变了占卜的方法,用牛来占卜。夏天,四月,辛巳日,进行郊祭。这是关于郊祭变化的故事。在变化中,还有其他的话。老鼠吃了郊祭用的牛角,改变占卜用牛,这是不敬的行为。占卜时发现牛角受伤,这说明占卜已经到了极限。郊祭从正月到三月是合适的时间。夏天四月进行郊祭,不合时宜。五月进行郊祭,也不合时宜。夏天的开始可以承接春天的尾巴,但秋天的末尾承接春天的开始,这是不可能的。九月进行郊祭,使用的方法是不应该使用的。郊祭需要进行三次占卜,这是礼制。四次占卜是不合礼制的。五次占卜是过于强求的。占卜是为了决定是否免除牺牲,如果吉利就免除,如果不吉利就不免除。牛受伤了,不说它受伤,是因为受伤是牛自己造成的,所以占卜的言辞要缓和。完整的牺牲称为牲,受伤的称为牛,未牺牲的称为牛。虽然它们都是牛,但它们作为牛的原因不同。有变化而不进行郊祭,所以占卜是否免除牛。已经决定使用牛,为什么还要占卜是否免除呢?按照礼制,与其没有,不如有,因为已经把它放在了上帝那里,所以占卜之后才免除,不敢专断。如果占卜不吉利,怎么办?不免除。怎么处理?把它拴起来等待。六月上甲,开始准备牺牲,然后左右进行。我所说的牺牲的变化,为什么说我是通过一个郊祭的变化来说明呢?因为我从六月上甲开始准备牺牲,到十月上甲开始拴系牺牲,十一月和十二月虽然有变化,但不进行说明。等到正月,然后说明牺牲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说郊祭的变化。郊祭,是一种享祭,重视时机,重视礼仪,饲养的牺牲虽然小,但不完备也可以。为什么不说三月卜郊呢?从正月到三月,是郊祭的时候。我用十二月的辛日占卜正月上辛,如果不吉利,就用正月辛日占卜二月上辛。如果不吉利,就用二月辛日占卜三月上辛。如果不吉利,就不进行郊祭。
四、秋天,齐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攻打晋国。
五、冬天,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邾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某国或某朝代的第一年。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从立春到立夏。
王正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正月,’王’字在此处可能表示国君或朝代。
公:古代对国君或贵族的尊称。
即位:登上王位或官位。
楚子:楚国的国君。
陈侯:陈国的国君。
随侯:随国的国君。
许男:许国的国君,’男’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围:包围,此处指用军队围攻。
蔡:蔡国的名称。
鼷鼠: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
食:吃。
郊牛:用于祭祀的牛。
角:牛的角。
改卜:改变占卜的方法。
牛:指用于祭祀的牛。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从立夏到立秋。
四月:农历的第四个月。
辛巳: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具体的某一天。
郊: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郊外进行。
道:记载,此处指记录这一变化。
志:记载,此处指记录这一变化。
不敬:不敬重,不严肃。
展:查看,此处指检查。
斛:古代的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伤:受伤。
庀:准备。
牲:祭祀用的牲畜。
系:拴住。
上甲: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指用甲作为祭品。
左右:此处指牲畜。
享道:祭祀之道,指祭祀的规范和仪式。
时:时节,时间。
礼:古代的礼仪。
养牲:饲养祭祀用的牲畜。
子:古代对贵族或年长者的尊称。
齐侯:齐国的国君。
卫侯:卫国的国君。
晋:晋国的名称。
仲孙何忌:人名,仲孙何忌的官职或身份。
帅:率领。
师:军队。
邾:邾国的名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元年’指周朝的某一年份,’春’表示季节,’王正月’则指周王的正月,’公即位’则表明某位君主即位。这句话在古文中具有明确的时间标志和事件叙述,体现了古文简洁而富有信息量的特点。
二、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这句话描述了四个诸侯国联合围攻蔡国的历史事件。’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分别指楚国的君主、陈国的君主、随国的君主和许国的君主,’围蔡’则表明他们共同围攻蔡国。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
三、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
这句话描述了郊祭活动中发生的一件异常事件。’鼷鼠食郊牛角’表明郊祭用的牛角被鼷鼠啃食,’改卜牛’则说明因为这一异常情况,需要重新占卜选择新的牛。’夏,四月,辛巳,郊’则提供了具体的时间信息,表明郊祭是在夏四月辛巳这一天进行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严谨性和对神灵的敬畏,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此该郊之变而道之也。于变之中,又有言焉。
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郊祭事件的总结和评论。’此该郊之变而道之也’意味着这段描述的是郊祭中的异常变化,而’于变之中,又有言焉’则表明在这变化之中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内容。
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志不敬也。
这句话进一步分析了鼷鼠食牛角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不敬之举。
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
这句话描述了占卜过程中发现牛角受伤的情况,’展斛角’意为展开牛角进行检查,’展道尽矣’则表示这一行为已经达到了极限。
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夏四月郊,不时也。五月郊,不时也。
这句话讨论了郊祭的时间问题,指出按照传统,郊祭应在正月到三月之间进行,而四月和五月进行郊祭是不合时宜的。
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者也。
这句话指出九月进行郊祭是不合适的,’用者,不宜用者也’表明九月不是进行郊祭的适宜时间。
郊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五卜,强也。
这句话说明了郊祭占卜的次数,三卜是符合礼制的,四卜则是不合礼制的,五卜则是过度的。
卜免牲者,吉则免之,不吉则否。
这句话描述了占卜牲畜的吉凶,如果占卜结果是吉,则可以免用该牲畜,如果不吉,则不能使用。
牛伤,不言伤之者,伤自牛作也,故其辞缓。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在描述牛角受伤时,没有直接说牛受伤,而是用’伤自牛作也’来表述,这是因为牛角受伤是牛自身的问题,所以用词较为委婉。
全曰牲,伤曰牛,未牲曰牛。
这句话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对牲畜的称呼,’全曰牲’是指牲畜完整无伤时称为牲,’伤曰牛’是指牲畜受伤时称为牛,’未牲曰牛’则是指尚未作为牺牲的牛。
其牛一也,其所以为牛者异。
这句话指出虽然牛只有一头,但是它之所以被称为牛的原因是不同的。
有变而不郊,故卜免牛也。
这句话说明因为出现了异常情况,所以需要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免用这头牛。
已牛也,其尚卜免之何也?礼,与其亡也,宁有,尝置之上帝矣,故卜而后免之,不敢专也。
这句话讨论了是否应该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免用这头牛的问题,认为按照礼制,应该通过占卜来决定,而不是单方面决定,以示对神灵的尊重。
卜之不吉,则如之何?不免。安置之?系而待。
这句话讨论了如果占卜结果不吉,应该如何处理这头牛的问题,认为不应该使用它,而是将其系住等待处理。
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
这句话描述了准备牺牲的过程,’六月上甲’是指六月初一,’庀牲’意为准备牺牲,’左右之’则是指对牺牲进行左右的检查。
予之所言者,牲之变也,而曰我一该郊之变而道之何也?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虽有变,不道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作者会讨论牲畜的变化,并指出在六月上甲开始准备牺牲,十月上甲开始系牲,而十一月和十二月虽然有变化,但不需要特别记录。
待正月,然后言牲之变,此乃所以该郊。
这句话说明了为什么要在正月讨论牲畜的变化,这是因为正月是郊祭的开始,所以牲畜的变化与郊祭有关。
郊,享道也,贵其时,大其礼,其养牲虽小,不备可也。
这句话解释了郊祭的意义,认为郊祭是一种享道,重视其时间,讲究其礼节,即使牺牲较小,只要礼节完备也是可以接受的。
子不志三月卜郊何也?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
这句话询问为什么不在正月到三月这段时间内进行郊祭占卜,因为这段时间是进行郊祭的适宜时期。
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
这句话说明了占卜的具体时间,如果十二月下辛的占卜结果不理想,则会在正月下辛进行占卜,如果结果仍然不理想,则会在二月下辛进行占卜。
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这句话继续说明了占卜的时间安排,如果二月下辛的占卜结果仍然不理想,则会在三月上辛进行占卜,如果结果仍然不理想,则不再进行郊祭。
四、秋,齐侯、卫侯伐晋。
这句话描述了齐侯和卫侯联合攻打晋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五、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这句话描述了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邾国的历史事件,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