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
漷东,未尽也。
沂西,未尽也。
三人伐而二人盟何也?各盟其得也。
二、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三、滕子来朝。
四、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纳者,内弗受也。
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
何用弗受也?以輙不受也,以輙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
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
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五、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
郑师败绩。
六、冬,十月,葬卫灵公。
七、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
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二年-译文
第一年、第二年,春天,鲁国在二月的时候,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三位大夫率领军队攻打邾国,夺取了漷东的田地和沂西的田地。在癸巳这一天,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和邾国的国君在句绎结盟。
漷东的田地没有全部被攻下,沂西的田地也没有全部被攻下。三个人去攻打而只有两个人结盟,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各自结盟是为了得到自己攻下的那部分田地。
夏天,四月,丙子这一天,卫国的国君卫元去世。
滕国的国君来朝见鲁国。
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把卫国的世子蒯聩接到戚地。‘纳’的意思是‘接纳’,但在这里是‘不接受’。赵鞅率领军队后才接纳,说明是有攻伐的行为。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不接受父亲卫元临终前的命令,而是接受了祖父卫献公的命令。信服父亲而拒绝祖父,那就是不尊重祖父。不接受命令,是为了尊重祖父。
秋天,八月,甲戌这一天,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和郑国的罕达在铁地交战。郑国的军队大败。
冬天,十月,安葬了卫国的国君卫灵公。
十一个月,蔡国迁都到州来。蔡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二年-注解
季孙斯:季孙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属于鲁国三桓之一,即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代表人物。
叔孙州仇:叔孙州仇是鲁国大夫,叔孙家族的成员,与季孙斯、仲孙何忌一同参与军事行动。
仲孙何忌:仲孙何忌是鲁国大夫,仲孙家族的成员,与季孙斯、叔孙州仇一同参与军事行动。
帅师:帅师指的是率领军队,帅为动词,意为率领,师为名词,指军队。
邾: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漷东田:漷东田指的是邾国漷地以东的田地。
沂西田:沂西田指的是邾国沂地以西的田地。
癸巳:癸巳是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日,癸为地支之一,巳为地支之一,合起来表示某一天。
盟:盟是古代的一种誓言,双方或多方在神灵前发誓,表示遵守某种约定。
句绎:句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卫侯元:卫侯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滕子:滕子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朝:朝指的是诸侯国国君到中央王朝进行朝贡或朝见。
晋赵鞅:晋赵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鞅是赵氏的领袖。
纳:纳在这里指的是接纳,将某人或某物纳入自己的领域。
卫世子蒯聩:卫世子蒯聩是卫国的太子。
戚: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輙:輙在此处指反复无常,不守信用。
輙不受:輙不受表示不接受,这里指不接受父命。
王父:王父指的是祖父,古代称祖父为王父。
铁:铁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郑罕达:郑罕达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将领。
败绩:败绩指的是战败,战绩不佳。
卫灵公: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蔡:蔡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州来:州来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
公子驷:公子驷是蔡国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这段文字记载了鲁国在春季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帅师’意味着带领军队,‘伐邾’则表明是攻打邾国。‘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描述了鲁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夺取的领土。这一行动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以及土地争夺的常态。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扩张意图。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
这里的‘盟’指的是结盟,表示双方达成某种协议或和解。‘句绎’是盟约的地点。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与邾子结盟,可能是因为战争结束后双方都希望保持和平,避免未来的冲突。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通过结盟来维护关系的政治策略。
漷东,未尽也。沂西,未尽也。
这两句是对之前夺取土地的补充说明。‘未尽也’意味着并未完全夺取,可能是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或者军事力量的不足。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复杂性和军事行动的不确定性。
三人伐而二人盟何也?各盟其得也。
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释。三人伐邾,意味着三人共同参与了攻打邾国的行动,但只有两人与邾子结盟。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在战争中获得的利益不同,因此各自与邾子结盟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这段文字记录了卫国的国君卫侯元去世的消息。‘丙子’是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日。国君的去世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这一事件被详细记载。
三、滕子来朝。
滕子来朝是指滕国的国君前来鲁国朝贡。‘朝’在这里指的是朝见,表示对上级国家的尊敬和臣服。这一行为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朝贡体系,以及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四、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这句话描述了晋国将领赵鞅带领军队将卫国的世子蒯聩安置在戚地。‘纳’在这里意味着接纳或安置。这一行动可能是因为蒯聩在卫国国内受到排挤,需要在外地寻求庇护。
纳者,内弗受也。
这句话解释了‘纳’字的含义,即内部不接受。这表明蒯聩原本在卫国国内并未受到欢迎,需要外部力量介入。
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
这里的‘帅师’再次强调了军事力量的介入。‘有伐也’意味着有征伐之意,说明晋国介入此事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带有一定的军事目的。
何用弗受也?以輙不受也,以輙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
这句话解释了卫侯元为什么不接受蒯聩的原因。‘輙不受’意味着不接受,‘父之命’和‘王父’分别指蒯聩的父亲和祖父。这里暗示了卫侯元可能因为尊重祖父的意愿而不接受蒯聩。
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尊重长辈的重要性。如果卫侯元只信任父亲而拒绝祖父的意愿,那么就表示他不尊重祖父。
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最后,这句话表明卫侯元拒绝蒯聩的原因是出于对祖父的尊重。
五、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
这段文字记录了晋国和郑国在秋季的一次战争。‘战于铁’表明战场在铁地。这场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以及战争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郑师败绩。
这句话表明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败绩’意味着惨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
六、冬,十月,葬卫灵公。
这段文字记载了卫灵公的葬礼。‘葬’意味着安葬,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国君的葬礼通常是国家大事,因此被详细记录。
七、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
这句话描述了蔡国迁都至州来的事件。‘迁’意味着迁移,‘州来’是新的都城。这一事件可能是因为蔡国内部政治变动或外部压力。
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最后,这句话记录了蔡国发生的一场政治事件,即蔡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子驷。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