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
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二、夏,宋华弱来奔。
三、秋,葬杞桓公。
四、滕子来朝。
五、莒人灭鄫。
六、冬,叔孙豹如邾娄。
七、季孙宿如晋。
八、十有二月,齐侯灭莱。
曷为不言莱君出奔?
国灭,君死之,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六年-译文
一、鲁定公六年。春季,王正月壬午日,杞国的伯姑容去世了。
二、夏季,宋国的华弱逃亡到鲁国。
三、秋季,安葬了杞国的桓公。
四、滕国的滕子来鲁国朝见。
五、莒国人灭亡了鄫国。
六、冬季,鲁国的叔孙豹前往邾娄国。
七、鲁国的季孙宿前往晋国。
八、十二月,齐国的国君灭掉了莱国。
为什么不说莱国的国君逃跑了?因为国家被灭亡了,国君也死了,这是合乎常理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六年-注解
六年:指鲁国国君鲁庄公的第六个年份,用于记录该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春王三月壬午:古代历法中的时间表达方式,春王三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壬午是干支纪日中的日期,壬为天干之一,午为地支之一。
杞伯姑容:杞伯是杞国的国君,姑容是杞伯的名字。
卒:意为去世,指人生命的终结。
夏:指一年中的夏季,这里指夏季节。
宋华弱:宋国的人物,华弱是他的名字。
来奔:指来到鲁国寻求庇护或避难。
秋:指一年中的秋季,这里指秋季发生的事件。
葬杞桓公:葬指举行葬礼,杞桓公是杞国的国君。
滕子:滕国的国君,滕子是他的尊称。
来朝:来朝指到鲁国朝见鲁国国君,表示对鲁国的尊重和臣服。
莒人灭鄫:莒人指莒国的人,灭鄫指莒国灭亡了鄫国。
冬:指一年中的冬季,这里指冬季发生的事件。
叔孙豹:鲁国的人物,叔孙豹是他的名字。
如邾娄:如指前往,邾娄是邾国的别称。
季孙宿:鲁国的人物,季孙宿是他的名字。
如晋:如指前往,晋指晋国。
十有二月:十有二月指农历的十二月,即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齐侯:齐国的国君,齐侯是他的尊称。
灭莱:灭莱指齐国灭亡了莱国。
莱君出奔:莱君指莱国的国君,出奔指国君逃离本国。
国灭,君死之,正也:这是一种古代的伦理观念,认为国家灭亡,国君应当殉国,这是符合正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六年-评注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此句记载了杞国国君杞伯姑容的去世。‘春王三月’表明了时间的具体季节和年号,‘壬午’则是具体的干支纪日,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用以记录历史事件的时间。‘杞伯’是杞国的爵位,‘姑容’则是人名。此句简洁明了,传达了杞国国君去世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信息。
二、夏,宋华弱来奔。
‘夏’字表明了时间,指夏季。‘宋华弱’指的是宋国的一位官员华弱,‘来奔’则表示他前来投奔。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化,以及官员个人的政治选择,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动荡与复杂关系。
三、秋,葬杞桓公。
‘秋’字再次表明了时间,指秋季。‘葬杞桓公’则说明杞桓公被安葬。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一位国君的哀悼,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丧葬文化,其中蕴含着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国家秩序的维护。
四、滕子来朝。
‘滕子’指的是滕国的国君,‘来朝’则表示他前来朝见周王。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周王的朝贡制度,以及滕国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
五、莒人灭鄫。
‘莒人’指的是莒国的居民,‘灭鄫’则表示莒国灭亡了鄫国。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与兼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
六、冬,叔孙豹如邾娄。
‘冬’字表明了时间,指冬季。‘叔孙豹’是鲁国的一位官员,‘如邾娄’则表示他前往邾娄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官员的出使与外交活动,以及官员个人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
七、季孙宿如晋。
‘季孙宿’是鲁国的一位官员,‘如晋’则表示他前往晋国。此句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官员的外交活动,以及官员个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八、十有二月,齐侯灭莱。
‘十有二月’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齐侯’是齐国的国君,‘灭莱’则表示齐国灭亡了莱国。此句记录了齐国对莱国的征服,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与战争。
曷为不言莱君出奔?国灭,君死之,正也。
这句话是对前文‘齐侯灭莱’的补充说明。‘曷为不言莱君出奔’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不记载莱国国君出奔的情况。‘国灭,君死之,正也’则是回答,说明在古代中国,国家灭亡时国君通常会选择死亡,这是符合当时社会道德和礼仪的。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王忠诚与牺牲的价值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