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来言者何?内辞也,胁我使我归之也。
曷为使我归之?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
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请皆反其所取侵地。’
二、晋栾书帅师侵蔡。
三、公孙婴齐如莒。
四、宋公使华元来聘。
五、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六、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七、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
其称天子何?元年春王正月,正也,其余皆通矣。
八、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
九、晋侯使士爕来聘。
十、叔孙侨如会晋士爕、齐人、邾娄人伐郯。
十一、卫人来媵。
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八年-译文
八年春天,晋侯派韩穿来,说要把汶阳的田地归还给齐国。
来提这件事的人是谁?是内臣,他们威胁我,让我把田地归还给齐国。为什么要让我归还?因为在鞌之战中,齐军大败,齐侯回国后,慰问死者,探视病人,已经七年不喝酒不吃肉了。晋侯听说了这件事,说:‘哎呀!怎么能让一个国家的君主七年不喝酒不吃肉呢,请让他们把所侵占的土地都归还回去。’
晋栾书率领军队攻打蔡国。
公孙婴齐前往莒国。
宋公派华元来访问。
夏天,宋公派公孙寿来纳彩礼。
纳彩礼的事没有记载,为什么这里要记载?是为了记录伯姬的事情。
晋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赵同和赵括。
秋天七月,天子派召伯来赐予公爵命令。
为什么称天子?因为元年春天是王正月,这是正朔,其他月份也都这样了。
冬天十月癸卯日,杞叔姬去世。
晋侯派士爕来访问。
叔孙侨如与晋国的士爕、齐国人、邾娄人一起攻打郯国。
卫国人来作为陪嫁的女子。
作为陪嫁的女子的事没有记载,为什么这里要记载?是为了记录伯姬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八年-注解
晋侯:晋国的君主,即晋国的国君。
韩穿:晋国的大夫,此处在文中是晋侯的使者。
汶阳之田:汶阳地区的田地,指晋国从前侵夺齐国的土地。
齐:齐国的简称,古代诸侯国之一。
内辞:内部言辞,指晋侯使韩穿来言的内部原因。
胁:威胁,逼迫。
鞌之战: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晋国大胜。
齐侯:齐国的君主。
吊死视疾:慰问死者,探视病人。
晋栾书:晋国的大夫,此处在文中是晋国的将领。
蔡:蔡国的简称,古代诸侯国之一。
公孙婴齐:鲁国的大夫。
莒:莒国的简称,古代诸侯国之一。
宋公:宋国的君主。
华元:宋国的大夫。
聘:古代的一种外交行为,指派遣使者访问他国。
纳币:古代婚姻习俗中,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
录伯姬:鲁国的公主,此处在文中是作为记录的事件的背景。
赵同:晋国的大夫。
赵括:晋国的大夫。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此处在文中指周天子。
召伯:周天子的使者。
锡公命:赐予公爵的命令,即封赏。
杞叔姬:杞国的大夫。
士爕:晋国的大夫。
叔孙侨如:鲁国的大夫。
郯:郯国的简称,古代诸侯国之一。
卫:卫国的简称,古代诸侯国之一。
媵:古代婚姻习俗中,女方陪嫁的女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此句记载了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领土纠纷。‘八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春’表明了时间节点,即春季。‘晋侯使韩穿来言’中的‘使’字,体现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方式,通过派遣使者进行沟通。‘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则是事件的焦点,晋国将汶阳地区的田地归还给齐国,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量。‘归之于齐’中的‘归’字,暗示了土地归属的变更,也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和外交策略。
来言者何?内辞也,胁我使我归之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韩穿来言的原因。‘来言者何’中的‘何’字,用于引出疑问,表达了对来言者目的的探究。‘内辞也’揭示了来言者的真实意图,即通过内部言辞施压,迫使晋国归还土地。‘胁我使我归之也’中的‘胁’字,表明了齐国的强硬态度,通过威胁手段迫使晋国就范。
曷为使我归之?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
此句解释了齐国为何要施压晋国。‘曷为使我归之’中的‘曷为’是古汉语中询问原因的常用句式。‘鞌之战’指的是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战役,‘齐师大败’表明了齐国的战败。‘齐侯归’指的是齐侯回国,‘吊死视疾’描述了齐侯的悲痛和身体状况,‘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则反映了齐侯因国破家亡而导致的极度悲痛。
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请皆反其所取侵地。’
此句表达了晋侯对齐国行为的回应。‘晋侯闻之’表明了晋侯得知了齐国的行为。‘嘻’字是晋侯的感叹,表达了对齐国行为的惊讶和不满。‘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中的‘奈何’是古汉语中表示无奈、无法理解的词汇,‘使人之君’则指代齐侯,‘不饮酒不食肉’再次强调了齐侯的悲痛和生活的困苦。‘请皆反其所取侵地’是晋侯对齐国的回应,表示愿意归还之前侵占的土地。
二、晋栾书帅师侵蔡。
此句记载了晋国栾书率领军队侵犯蔡国的行为。‘晋栾书帅师’中的‘帅’字,表示率领,‘师’指的是军队。‘侵蔡’则是事件的核心,晋国对蔡国进行了侵略。
三、公孙婴齐如莒。
此句描述了公孙婴齐前往莒国的行为。‘公孙婴齐’是人的名字,‘如莒’则表明了他的目的地是莒国。
四、宋公使华元来聘。
此句记载了宋国派遣华元前来访问的情景。‘宋公’是宋国的君主,‘使’字表示派遣,‘华元’是宋国派遣的使者,‘来聘’则表明了访问的目的。
五、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
此句描述了宋国在夏季派遣公孙寿前来纳币的行为。‘夏’表明了时间,‘宋公使’表示派遣,‘公孙寿’是使者,‘来纳币’则表明了目的。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记载纳币的行为。‘纳币不书’表明按照常规,纳币这一行为不应被记载。‘此何以书’是询问为何要记载的原因。‘录伯姬也’则是答案,表示是因为涉及到伯姬这一人物。
六、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此句记载了晋国处决自己的大夫赵同和赵括的事件。‘晋杀’表明了晋国对这两位大夫的处理方式,‘其大夫’则指明了他们的身份,‘赵同’和‘赵括’是他们的名字。
七、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
此句描述了天子派遣召伯前来赐予公命的情景。‘秋七月’是时间,‘天子使’表示派遣,‘召伯’是使者,‘来锡公命’则表明了目的。
其称天子何?元年春王正月,正也,其余皆通矣。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称天子。‘其称天子何’是询问为何要称天子的问题。‘元年春王正月,正也’解释了称天子的原因,即按照历法,元年春王正月是天子的正朔,其他时间则通用。
八、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
此句记载了杞叔姬在冬季十月的某一天去世的事件。‘冬十月’是时间,‘癸卯’是干支纪日,‘杞叔姬’是去世者的名字,‘卒’表示去世。
九、晋侯使士爕来聘。
此句描述了晋侯派遣士爕前来访问的情景。‘晋侯使’表示派遣,‘士爕’是使者。
十、叔孙侨如会晋士爕、齐人、邾娄人伐郯。
此句记载了叔孙侨如与其他国家的人会合,共同攻打郯国的行为。‘叔孙侨如’是人的名字,‘会’表示会合,‘晋士爕’、‘齐人’、‘邾娄人’是参与会合的其他国家的人,‘伐郯’则是他们的行动。
十一、卫人来媵。
此句描述了卫国人前来媵嫁的行为。‘卫人’是人的名字,‘来媵’则表明了他们的行为。
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记载媵嫁的行为。‘媵不书’表明按照常规,媵嫁这一行为不应被记载。‘此何以书’是询问为何要记载的原因。‘录伯姬也’则是答案,表示是因为涉及到伯姬这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