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
一、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二、夏,狄伐郑。
三、秋七月。
四、冬,天王出居郑。
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
鲁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诸此之谓与。’
五、晋侯夷吾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译文
一、在二十四年春天,周王朝的正月。
二、夏天,狄族人攻打郑国。
三、秋天七月。
四、冬天,周天王出逃,居住在郑国。王者的领域没有界限,这里所说的出逃,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因为他不能管束自己的母亲呢?鲁国的子贡说:‘这位王,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无法管束,那可能就是指这件事吧。’
五、晋国的国君夷吾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注解
二十有四年:表示年份,’有’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又’,表示整数与零数之间的连接,即’二十四年’。
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王’字在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以王的名义或按照王的历法来纪年。
夏:一年中的第三个月份,即农历的五月,古时以夏至为夏季的开始。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此处指狄人。
伐:攻打,侵略。
郑: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
秋七月:秋季的第七个月份,即农历的九月。
冬:一年中的最后三个月份,即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和次年的正月。
天王:古代对周天子的尊称,此处指周天子。
出居:离开原来的居住地。
王者无外:古代的一种政治理念,认为君王统治的地方是天下,没有国界。
此其言出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不能乎母也:乎,同’于’,表示比。’不能乎母也’即’不能与母亲相比’,这里的意思是指周天子不能像母亲那样处理事情。
鲁子:鲁国的学者,此处指鲁国的某位学者。
是王也:这里的’是’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周天子’。
其诸此之谓与:这是对前面说法的肯定,’其’是加强语气的助词,’诸’是副词,相当于’都是’,’此之谓’即’这就是所说的’,’与’是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吧’。整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周天子不能与母亲相比的情况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评注
一、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年份,‘二十有四年’指的是鲁国历法中的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则是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这里的‘王’字,在古代汉语中,不仅指君主,也具有象征天道的意义。‘春王正月’的表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历法与天时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君权与天命的关系。这种对时间的精确记录,是古代中国历法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夏,狄伐郑。
此句记录了夏季发生的事件,狄族对郑国的侵略。‘夏’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夏季,也象征着炎热和生长。‘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伐’则表示军事进攻。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反映了古代中国周边民族与中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三、秋七月。
‘秋七月’这句话是对时间的记录,秋季的第七个月份。秋季在古代中国象征着收获和成熟,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之一。这句话简洁地传达了时间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变迁。
四、冬,天王出居郑。
‘冬’字表示冬季,‘天王’指周王朝的君主,‘出居郑’则是指周王离开自己的都城,前往郑国居住。这里的‘天王’不仅指周王本人,也象征着周王朝的权威。这句话反映了周王权威的衰落,以及周王朝对周边诸侯国影响力的减弱。‘王者无外’这句话,是对周王权威的质疑,暗示了周王朝在春秋时期逐渐失去对周边诸侯的控制。
‘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鲁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诸此之谓与。”’
这里的‘此其言出何?’是对前一句‘天王出居郑’的疑问,‘不能乎母也’则是对周王权威的质疑。‘鲁子’指的是鲁国的学者,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周王之所以不能控制局面,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即‘不能乎母’。这里的‘母’不仅指母亲,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秩序。鲁子的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周王权威衰落的深层次原因。
五、晋侯夷吾卒。
‘晋侯夷吾卒’这句话记录了晋国国君夷吾的去世。‘晋侯’指晋国的君主,‘夷吾’是晋国君主的名字。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同时也暗示了晋国政治的变化。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君主去世往往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变动,这句话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