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原文
一、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二、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三、夏,大旱。
何以书?记灾也。
四、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
孰执之?楚子执之。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五、冬,公伐邾娄。
五、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曷为为执宋公贬?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于是归设守械而守国。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宋人应之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杀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宋公释乎执,走之卫。公子目夷复曰:‘国为君守之,君曷为不入?’然后逆襄公归。恶乎捷?捷乎宋。曷为不言捷乎宋?为襄公讳也。此围辞也,曷为不言其围?为公子目夷讳也。
七、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
八、释宋公。
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译文
一、二十一年春天,狄人入侵卫国。
二、宋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在一起在鹿上结盟。
三、夏天,发生了大旱。
为什么记录这件事?是为了记载灾害。
四、秋天,宋国的国君、楚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在霍地会面,抓捕了宋国的国君来攻打宋国。
是谁抓捕的?是楚国的国君抓捕的。为什么不说楚国的国君抓捕的?因为不与夷狄抓捕中原的君王。
五、冬天,国君攻打邾娄。
五、楚国人派宜申来献战利品。
这是楚国的国君,为什么称他为‘人’?这是贬低他。为什么贬低他?因为他是抓捕宋国国君的人。为什么因为是抓捕宋国国君的人就要贬低他?因为宋国国君与楚国的国君约定以乘车的方式会面,公子目夷劝谏说:‘楚国是夷狄国家,强大但无道义,请国君以兵车会面的方式前往。’宋国国君说:‘不行。我与他约定了乘车会面,我自己提出的,我自己放弃的,说不行就不行。’最终他还是以乘车会面的方式前往,楚国人果然埋伏了兵车,抓捕了宋国国君来攻打宋国。宋国国君对公子目夷说:‘你回去守国吧。国家,是你的国家。我没有听从你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公子目夷又回答说:‘君王虽然没有说国家,但国家本来就是臣子的国家。’于是他回去布置守备,守卫国家。楚国人对宋国人说:‘你们如果不与我们合作,我将杀死你们的国君。’宋国人回答说:‘我们依赖社稷神灵,我国已经有国君了。’楚国人知道即使杀了宋国国君也得不到宋国,于是释放了宋国国君。宋国国君被释放后,逃到了卫国。公子目夷又说:‘国家已经为我守卫,君王为什么不去国家呢?’然后迎接襄公回国。在哪里取得了胜利?在宋国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不说在宋国取得胜利?因为襄公避讳了这件事。这是委婉的说法,为什么不说他们被围困?因为公子目夷避讳了这件事。
七、十二月癸丑日,国君与诸侯在薄地会盟。
八、释放了宋国国君。
抓捕时没有提到释放,为什么这里要提到释放?因为这是国君所决定的。国君是如何决定的?国君参与了讨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注解
二十有一年:表示年份,’二十有一年’即指二十一年。
春:春季,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属于华夏族之外的外来民族。
卫: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宋人:宋国的人,宋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
齐人:齐国人,齐是古代诸侯国之一。
楚人:楚国人,楚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
盟:结盟,古代国家或部落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签订的协议。
鹿上: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夏:夏季,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大旱:严重的干旱灾害。
何以书:为何记录这件事?
记灾也:记录灾害。
秋:秋季,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
宋公:宋国的国君。
楚子:楚国的国君。
陈侯:陈国的国君。
蔡侯:蔡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许男:许国的国君。
曹伯:曹国的国君。
霍: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执:逮捕,拘捕。
邾娄: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宜申:楚国人名。
献捷:献上战利品,表示胜利。
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泛称。
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
公子目夷:宋国公子,宋公的亲信。
兵车之会:指用兵车参加的会盟,表示严肃和正式。
乘车之会:指用马车参加的会盟,表示较为轻松和友好。
社稷:古代国家的象征,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
襄公:宋国的国君。
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公:指鲁国的国君。
尔:你,指代宋公。
议尔:商议你,即商议宋公的事。
围辞:围攻的言辞,指楚国对宋国的围攻。
讳:避讳,不直接提及某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评注
一、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事件,‘二十有一年’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字点明了季节,而‘狄侵卫’则揭示了事件的核心,狄人对卫国的侵犯。这里的‘狄’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体现了春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
二、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此句描述了宋、齐、楚三国在鹿上结盟的情况。‘盟’字表明了这是一种政治联盟,‘鹿上’则是结盟的地点。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关系复杂多变,联盟与结盟是当时国家间外交的一种常见形式。
三、夏,大旱。
‘夏’字指明了时间,‘大旱’则是灾害的描述。这里记载的旱灾,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考验。‘何以书?记灾也。’表明了史书的记录功能,记录灾害也是历史记载的一部分。
四、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
此句详细描述了宋公与楚子等诸侯在霍地会盟,却最终导致宋公被执的事件。‘执宋公以伐宋’表明了楚子对宋公的背叛,‘孰执之?楚子执之。’则点明了执宋公的是楚子。‘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这句话体现了春秋时期对于夷狄与中原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及对中原文化的尊崇。
五、冬,公伐邾娄。
‘冬’字点明了时间,‘公伐邾娄’则是事件的描述。这里的‘公’指的是鲁僖公,‘邾娄’则是被伐的国家。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与争斗。
六、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此句描述了楚人派遣宜申前来献捷的情况。‘献捷’是古代战争中战胜国向战胜国献上战利品的一种礼仪,体现了战争后的和平与友好。‘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曷为为执宋公贬?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于是归设守械而守国。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宋人应之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杀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宋公释乎执,走之卫。公子目夷复曰:“国为君守之,君曷为不入?”然后逆襄公归。恶乎捷?捷乎宋。曷为不言捷乎宋?为襄公讳也。此围辞也,曷为不言其围?为公子目夷讳也。’这一段文字详细记载了楚子执宋公的事件,以及公子目夷的忠义与智慧。楚子执宋公的行为是对盟约的背叛,而公子目夷的忠言逆耳,最终保护了国家。
七、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
此句描述了鲁僖公在十二月癸丑日与诸侯在薄地结盟的情况。‘公会诸侯盟于薄’表明了鲁僖公在诸侯中的地位,以及他作为盟主的权威。
八、释宋公。
‘释宋公’意味着释放宋公。‘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这段话说明了释放宋公的原因,即鲁僖公的决策。这里的‘公与’表明了鲁僖公与诸侯之间的协商,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家间决策的集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