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碧云汤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碧云汤-原文

治风痰上攻,头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

荆芥穗(二两)

牛蒡子(炒,一两)

真薄荷(一两)为末。

食后,茶下三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碧云汤-译文

治疗风痰上攻引起的头痛、头晕、眼睛模糊,以及咽喉疼痛,唾液和鼻涕粘稠。

使用荆芥穗(二两),炒牛蒡子(一两),真薄荷(一两)研磨成粉末。饭后用茶水送服三钱(约15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碧云汤-注解

治风痰上攻:指治疗因风邪和痰浊上扰引起的疾病,风痰是中医术语,指风邪与痰浊相合,上攻于头部,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

头目昏眩:指头部感觉昏沉,视线模糊不清,是风痰上攻常见的症状。

咽喉疼痛:指咽喉部位感觉疼痛,可能是由于风痰引起。

涎涕稠粘:涎指唾液,涕指鼻涕,稠粘表示唾液和鼻涕粘稠,不易排出,这也是风痰上攻的症状之一。

荆芥穗: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穗状花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止痒的功效。

牛蒡子: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消肿的功效。

炒:中药炮制方法之一,通过炒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增强疗效。

真薄荷: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的功效。

为末:将药物研磨成粉末,以便于服用。

食后:饭后服用,有助于药物吸收。

茶下:用茶水送服,茶水有助于药物的溶解和吸收。

三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约等于现在的3克,三钱即9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碧云汤-评注

此方出自古代中医典籍,针对的是风痰上攻所致的头目昏眩、咽喉疼痛以及涎涕稠粘等症状。首先,我们来逐行分析此方的组成及其作用。

治风痰上攻,头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这一行是对方剂的描述,指出该方剂的主要治疗对象是风痰引起的上述症状。

荆芥穗(二两)——荆芥穗具有辛散、疏风、解表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风邪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牛蒡子(炒,一两)——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炒制后可以增强其辛散之力,有助于治疗咽喉疼痛。

真薄荷(一两)——薄荷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作用,对于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有很好的效果。

为末——将上述药材研成粉末,便于服用。

食后,茶下三钱——在饭后服用,每次服用三钱(约15克),以茶水送服。

整体来看,此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原理。通过使用辛散、清热、解毒的药材,旨在祛除风痰,缓解头目昏眩、咽喉疼痛等症状。

荆芥穗与牛蒡子的配伍,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热解毒,共同作用于风痰上攻的病机。真薄荷的加入,则加强了清热解热的功效,使得整个方剂在治疗风痰所致的多种症状时,能够兼顾到不同方面的病理变化。

此外,此方剂的服用方法也值得注意。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茶水送服则有助于药效的吸收和发挥。三钱的用量既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又不会过量。

综上所述,此方剂在古中医方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研究古代中医治疗风痰病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碧云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