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洗肝散-原文
治藏火太过,壅热攻目,或翳障疼痛。
大黄(二钱) 黄芩(三钱)
水煎食前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洗肝散-译文
如果治疗眼疾时火候掌握得太过,导致热气壅塞,攻击眼睛,可能会引起眼翳或眼睛疼痛。
需要用到大黄(二钱)和黄芩(三钱),将这些药材煎煮成汤,在饭前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洗肝散-注解
治藏火太过:指治疗因为体内火气过盛而引起的问题。‘藏火’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藏于体内的火气,‘太过’则表示火气过盛。藏火太过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热病症状。
壅热攻目:壅热,指郁积的热气;攻目,指热气侵犯眼睛。这里指的是因为体内郁积的热气过盛,导致眼睛受到热气的侵袭。
翳障疼痛:翳障,指眼睛的病变,如翳膜等;疼痛,指眼睛感到疼痛。这里描述的是眼睛出现病变并伴有疼痛的症状。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热病、黄疸等。
二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相当于现在的约3.75克,二钱即为7.5克。
黄芩: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黄疸、湿温等。
三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相当于现在的约3.75克,三钱即为11.25克。
水煎:指将药材放入水中煮沸后煎煮,以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食前服:指在吃饭前服用药物,以便药物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洗肝散-评注
此方出自中医古籍,属于清热解毒、明目止痛的方剂。首先,‘治藏火太过’一句,‘藏火’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肾脏的火气,‘太过’则意味着肾脏火气过旺。在中医看来,肾脏火旺可以导致体内热毒积聚,进而引发眼部疾病,如翳障、疼痛等。
‘壅热攻目’中的‘壅’字,意味着热毒积聚,阻碍了眼部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眼部出现障碍和疼痛。‘攻’字则形象地描绘了热毒对眼部造成的侵袭。
方剂中的大黄和黄芩,均为清热解毒的药材。大黄味苦性寒,归大肠、胃、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二钱’和‘三钱’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二钱相当于现代的约6.5克,三钱相当于约9.75克。这里的用量表明了药材的配比,大黄与黄芩的配比为2:3,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精细和平衡。
‘水煎食前服’说明此方需要用水煎煮后,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饭前服用药物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同时饭前服用也有助于药物发挥作用。
总体来看,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方法,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同时,方剂的配伍和用药剂量也体现了中医用药的严谨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