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少阳丹-原文
能解利两感伤寒、瘟疫瘴气。
硝石 硫黄 五灵脂(醋炒) 青皮 陈皮 麻黄(各二两)为末。
先以硝石炒成珠和诸末,米糊丸绿豆大,
白汤下五十丸,
再以热汤催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少阳丹-译文
能够治疗两种感冒、瘟疫和瘴气。
硝石、硫磺、五灵脂(用醋炒过)、青皮、陈皮、麻黄(每种各二两)磨成粉末。首先用硝石炒制成珠状,然后与其他粉末混合,用米糊做成绿豆大小的丸子,用白开水送服五十丸,然后再用热汤催促发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少阳丹-注解
利:指治疗、缓解之意,此处指能够治疗感冒、伤寒、瘟疫和瘴气等疾病。
两感伤寒:指同时感受了风寒和湿邪的感冒,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感冒类型。
瘟疫: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古时候对某些传染病的统称。
瘴气:古代指山岚瘴气,即山区的湿热之气,被认为能引起疾病。
硝石: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古代常用于制作火药和药物。
硫黄:一种黄色固体矿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古代常用于制药和火药。
五灵脂(醋炒):五灵脂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醋炒后可增强其功效。
青皮:柑橘类果实的皮,具有疏肝理气、消食化积的功效。
陈皮:干燥的橘子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末:指粉末,此处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和诸末:将所有粉末混合在一起。
米糊丸:用米糊制成的药丸。
绿豆大:药丸的大小如绿豆。
白汤:指清澈的汤水,此处可能指白开水。
五十丸:指五十颗药丸。
热汤催汗:用热汤服用药物后,通过喝热汤来促进身体出汗,以达到发汗解表的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少阳丹-评注
此方出自古代医学经典,具有解利两感伤寒、瘟疫瘴气的功效。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解利’指的是解除病痛,‘两感伤寒’则是指同时感染了风寒和感冒,‘瘟疫瘴气’则是指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方中硝石,又称硝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硫黄则具有杀虫止痒、解毒散结的功效。五灵脂(醋炒)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青皮和陈皮均为柑橘类植物的果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青皮偏于疏肝解郁,陈皮偏于行气和中。二者合用,可以增强方剂的理气作用。
麻黄是一种常用的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在此方中,麻黄与硝石、硫黄等药合用,可以增强解表散寒的功效。
方中药物均需研末,这是因为古代认为药末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药效。‘米糊丸绿豆大’说明将药末制成绿豆大小的丸剂,这样既方便服用,又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白汤下五十丸’中的‘白汤’指的是清水,‘五十丸’则是指每次服用五十粒药丸。这里强调的是服用的剂量,说明古代医学在用药上非常注重剂量控制。
‘再以热汤催汗’是指在服用药丸后,用热汤(热水)帮助发汗,以达到驱寒散邪的目的。这体现了古代医学中‘以热治寒’的治疗原则。
总体而言,此方在药物配伍、用药剂量、服用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方中药物相互配合,既能够解表散寒,又能够清热解毒,对于治疗伤寒、瘟疫瘴气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