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全真丹-原文
此丹补脾肾虚损,和胃,健下元,进饮食,行湿气。
治心腹刺痛,胸满气逆,胁下痛,心腹胀痛,小便频数,四肢厥冷,时发潮热,吐逆泄泻,暑月食冷物不消,气逆痞闷,男女小儿面目浮肿,小便赤涩淋沥,一切虚寒之证。
高良姜(炒,四两)
干姜(炒,四两)
吴茱萸(炒,三两)
大附子(制)
陈皮
青皮(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小儿三十丸,米饮下。
无病及壮实人不宜多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全真丹-译文
这种丹药可以补脾肾虚损,调和胃气,增强下元(指肾脏功能),促进食欲,消除湿气。
治疗心腹部刺痛,胸部胀满,气逆,胁下疼痛,心腹胀痛,小便频繁,四肢冰冷,时有潮热,呕吐,腹泻,夏天吃冷食不消化,气逆,胸腹胀闷,男女老少面部浮肿,小便赤红,有涩痛感,以及一切虚寒症状。
成分包括:高良姜(炒,四两),干姜(炒,四两),吴茱萸(炒,三两),大附子(炮制),陈皮,青皮(各一两)。
将这些药材研成末,用醋和糯米粉做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
每次服用五十丸,小儿服用三十丸,用米汤送服。
没有病或者身体强健的人不宜多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全真丹-注解
丹:指中药方剂,这里指的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虚寒症状的药丸。
脾肾虚损:中医术语,指脾和肾的功能虚弱,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乏力等。
和胃:中医术语,指调和胃的功能,以改善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健下元:中医术语,指增强下焦(包括肾、膀胱等器官)的功能,以改善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进饮食:中医术语,指促进食欲,增加饮食量。
行湿气:中医术语,指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以改善湿气重引起的症状,如水肿、关节疼痛等。
心腹刺痛:中医术语,指心脏和腹部有针刺般的疼痛。
胸满气逆:中医术语,指胸部感觉胀满,伴有气体上逆的症状。
胁下痛:中医术语,指胸部两侧下方,即胁肋部位的疼痛。
心腹胀痛:中医术语,指心脏和腹部有胀痛的感觉。
小便频数:中医术语,指小便次数增多。
四肢厥冷:中医术语,指四肢末端发冷,甚至出现冰冷的症状。
时发潮热:中医术语,指时而出现身体发热,热势有如潮水般起伏的症状。
吐逆泄泻:中医术语,指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暑月食冷物不消:中医术语,指在夏季食用冷食后,食物不易消化。
气逆痞闷:中医术语,指气体上逆,导致胸部或腹部感到闷胀。
男女小儿面目浮肿:中医术语,指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现的面部和眼睑水肿。
小便赤涩淋沥:中医术语,指小便颜色深红、涩痛,甚至有淋漓不尽的感觉。
一切虚寒之证:中医术语,指所有属于虚寒类型的症状和疾病。
高良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吴茱萸: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功效。
大附子: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有毒,需经过炮制(制)后使用。
陈皮: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青皮:中药材,具有疏肝理气、消食化积的功效。
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醋糊丸:指用醋和面粉制成的糊状物,将药末制成丸剂。
梧子大:梧子是一种果实,以其大小作为药丸大小的标准。
米饮下:指用米汤送服药丸。
无病及壮实人不宜多服:中医术语,指身体健康或体质强健的人不应过量服用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全真丹-评注
此丹补脾肾虚损,和胃,健下元,进饮食,行湿气。
此句为方剂的功效描述,‘此丹’指的是方剂中的主要成分,用于补脾肾虚损,和胃,健下元,进饮食,行湿气。其中,‘补脾肾虚损’强调了对脾胃和肾脏虚弱状态的调理,‘和胃’指的是调和胃气,‘健下元’指的是增强下焦功能,‘进饮食’有助于改善食欲,‘行湿气’则是为了消除体内湿气,从而缓解相关病症。
治心腹刺痛,胸满气逆,胁下痛,心腹胀痛,小便频数,四肢厥冷,时发潮热,吐逆泄泻,暑月食冷物不消,气逆痞闷,男女小儿面目浮肿,小便赤涩淋沥,一切虚寒之证。
此句列举了该方剂的主治症状,包括心腹刺痛、胸满气逆、胁下痛、心腹胀痛、小便频数、四肢厥冷、潮热、吐逆泄泻、暑月食冷物不消、气逆痞闷、面目浮肿、小便赤涩淋沥等,涵盖了多个脏腑和经络的病变,体现了该方剂广泛的适应症。
高良姜(炒,四两) 干姜(炒,四两) 吴茱萸(炒,三两) 大附子(制) 陈皮 青皮(各一两)
此句为方剂的组成,列出了各种药材及其用量。高良姜、干姜、吴茱萸均为温中散寒之品,大附子性温热,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陈皮和青皮则可理气和中。这些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方剂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即通过不同药性的药材相互作用,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效果。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
此句描述了方剂的制备方法,即将药材研成粉末,用醋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这种制备方法在古代方剂中较为常见,醋糊有助于丸剂的粘合和药效的缓释。
每服五十丸,小儿三十丸,米饮下。
此句说明了方剂的服用方法,成人每次服用五十丸,小儿服用三十丸,用米饮送服。这也体现了中医方剂中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无病及壮实人不宜多服。
此句是服用禁忌的说明,对于没有疾病或体质壮实的人,不宜过多服用此方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这体现了中医方剂中‘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