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三五七散-原文
治贼风入耳,口眼 斜之证。
人参 麻黄(去节) 川芎 官桂 当归(以上各一两) 川乌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
每服二钱,茶下,日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三五七散-译文
治疗由贼风引起的耳朵痛,以及口眼歪斜的症状。
需要用到人参、麻黄(去节)、川芎、官桂、当归(以上这些药材各用一两),川乌、甘草(各用五钱)。
将这些药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茶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三五七散-注解
贼风:指邪风,即不正常的寒邪,中医认为贼风侵入人体,会导致疾病。
入耳:此处指风邪直接侵袭耳部,可能引起耳部不适或疾病。
口眼 斜:指面瘫,中医称为“中风”,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口眼歪斜。
人参: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补脑等功效。
麻黄(去节):麻黄是一种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中药材,去节是为了去除麻黄中可能含有的杂质。
川芎: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官桂:即肉桂,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当归: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川乌: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但有毒,需慎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止咳等作用。
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服:指服用药物。
茶下:指用茶水送服药物。
日三次:指每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三五七散-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思路。首先,‘治贼风入耳,口眼 斜之证’这句话中,‘贼风’指的是邪风,即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口眼 斜’则是指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歪斜,是中风或面瘫等疾病的症状。这句话点明了治疗的目标和病症。
接下来,‘人参 麻黄(去节) 川芎 官桂 当归(以上各一两) 川乌 甘草(各五钱)’列举了中药的名称和用量。其中,人参、麻黄、川芎、官桂、当归等均为常见的中药材,各有其独特的药效。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用于治疗气虚、体弱、精神不振等症。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气喘等症。此处去节,是为了避免麻黄发汗过猛。
川芎:活血行气,用于治疗头痛、胸痛、月经不调等症。
官桂: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用于治疗腹痛、寒湿痹痛等症。
当归:补血调经,用于治疗血虚、月经不调、产后虚弱等症。
川乌:温经止痛,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关节疼痛等症。
甘草:调和诸药,缓解药性,用于调和药方。
‘上为末’说明这些药材需要研磨成粉末,以便于服用。‘每服二钱,茶下,日三次’则是指每次服用二钱粉末,用茶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这种用药方式体现了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和调整药量的特点。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原理,以及根据病情选用不同药材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