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蚺蛇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蚺蛇-原文

释名南蛇、埋头蛇。

气味甘、苦寒、有小毒。

主治小儿疳痢(枯瘦喜睡,坐则闭目,饮食无味)。用蚺蛇胆如豆大两片,煮通草汁研化,随意饮服。

痔疮肿痛。用蚺蛇胆研细,调香油涂搽,立效。

诸同瘫痪,筋挛骨痛,疠风疥癣等。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两、糯米二斗,加曲酿酒,每随量温饮数杯。

忌风及房事。

狂犬咬伤。用蛇肉研末,水送服五分。

一天服三次,若无蚺蛇,用他蛇代亦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蚺蛇-译文

这种蛇的名字叫南蛇和埋头蛇。

它的味道是甜的、苦的、冷的,并且有一定的毒性。

它可以治疗小孩子的疳积痢疾(孩子瘦弱喜欢睡觉,坐着就会闭上眼睛,对饮食没有兴趣)。治疗方法是使用像豆子一样大的蚺蛇胆两片,煮通草汁,将胆汁研成粉末,随意饮用。

它还可以治疗痔疮肿痛。治疗方法是将蚺蛇胆研成细末,调和香油后涂抹,可以立即见效。

对于瘫痪、筋挛、骨痛、疠风、疥癣等疾病也有治疗作用。治疗方法是使用一斤蚺蛇肉、一两羌活、二斗糯米,加上酒曲酿酒,每次适量温热饮用几杯。

需要注意的是,忌讳风吹和房事。

如果被狂犬咬伤,可以将蛇肉研成粉末,用水送服五分。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没有蚺蛇,可以用其他蛇代替。

如果实在没有蛇可用,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蚺蛇-注解

南蛇:南蛇,指产于南方的蛇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通常与神秘、变化和长生不老等概念相关联。

埋头蛇:埋头蛇,可能是指那些在捕食时潜行于地面或水下的蛇类,或者是指某些蛇类在捕食时头部向下埋入地面或水中。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这里描述的是蚺蛇胆的气味。

甘:味甘,指药物的味道是甜的,在中医理论中,甘味药物通常被认为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苦:味苦,指药物的味道是苦的,在中医理论中,苦味药物通常被认为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作用。

寒:性寒,指药物的性味属于寒性,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

小毒: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毒性较小。

主治:主治,指药物的主要治疗用途。

疳痢:疳痢,指小儿因脾胃虚弱引起的消瘦、腹泻等症状。

枯瘦:指身体极度消瘦。

喜睡:指喜欢睡觉,可能是因为身体虚弱。

闭目:指闭上眼睛,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

饮食无味:指对食物没有兴趣,食欲不振。

通草汁:通草汁,可能是指用通草(一种草本植物)煮成的汁液,具有利水通乳的作用。

蚺蛇胆:蚺蛇胆,指蚺蛇的胆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蚺蛇胆被认为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

煮:指将药物与水一起加热至沸腾。

研化:研化,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并溶解。

随意饮服:随意饮服,指根据个人需要适量饮用。

痔疮:痔疮,指肛门和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发生炎症和扩张,形成肿块。

肿痛:肿痛,指肿胀并伴有疼痛。

调香油:调香油,指将药物与香油混合制成的油剂。

涂搽:涂搽,指将药物涂抹在患处并轻轻按摩。

瘫痪:瘫痪,指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常见于中风、脊髓损伤等疾病。

筋挛:筋挛,指肌肉或肌腱痉挛,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骨痛:骨痛,指骨骼疼痛。

疠风:疠风,指麻风病,一种慢性传染病。

疥癣:疥癣,指疥疮和癣,都是皮肤病。

羌活:羌活,一种草本植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糯米:糯米,一种黏性很强的稻米,常用于酿酒。

曲:曲,指酿酒时使用的发酵剂。

温饮:温饮,指在适宜的温度下饮用。

狂犬咬伤:狂犬咬伤,指被疯狗咬伤,可能导致狂犬病。

研末:研末,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

水送服:水送服,指用温水送服药物。

五分:五分,指药物的剂量,这里指五分之一的量。

他蛇:他蛇,指除了蚺蛇以外的其他蛇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蚺蛇-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南蛇和埋头蛇的名称、气味、主治以及治疗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医对蛇类药材的运用和认识。

首先,‘释名南蛇、埋头蛇’揭示了两种蛇的名称,南蛇和埋头蛇在古代可能因其生长环境和习性而得名。

‘气味甘、苦寒、有小毒’这句话揭示了这两种蛇的药性。甘味入脾,苦寒能清热解毒,有小毒则说明其药力峻猛,需谨慎使用。

‘主治小儿疳痢’表明南蛇和埋头蛇的胆汁可以治疗小儿疳积和痢疾,这些疾病在古代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相对有限。

‘用蚺蛇胆如豆大两片,煮通草汁研化,随意饮服’这里的‘煮通草汁’是一种传统方法,用以提取和浓缩药物的有效成分,使得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痔疮肿痛。用蚺蛇胆研细,调香油涂搽,立效’说明蚺蛇胆对于治疗痔疮也有一定的疗效,香油作为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诸同瘫痪,筋挛骨痛,疠风疥癣等。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两、糯米二斗,加曲酿酒,每随量温饮数杯’这里提到的治疗方法更为复杂,涉及到多种药材的配伍,体现了古代中医的复方治疗思想。

‘忌风及房事’是对使用这些药物时的注意事项,反映了古代对药物使用的谨慎态度。

‘狂犬咬伤。用蛇肉研末,水送服五分。一天服三次,若无蚺蛇,用他蛇代亦可’这句话说明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使用蛇肉来治疗狂犬咬伤,也体现了古代对紧急医疗救治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展示了古代中医对蛇类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蚺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7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