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饴糖-原文
释名饧
气味甘、大温、无毒。
主治老人烦渴。
用大麦一升,加水七升煎至五升,再加入赤饧二合,渴即取饮。
鱼脐疔疮(按:此疮形如长弓,一端有准确出点,点上有孔,如鱼脐)。
用饴糖涂搽,如糖已干,则烧灰涂搽。
毒疮,火烧伤。
治方同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饴糖-译文
释名饧:这种食物味道甜,性质温和,没有毒性。
主治老人烦渴:可以用来治疗老年人的口渴。需要大麦一升,加水七升,煎煮到剩下五升水,然后加入赤饧二合,口渴的时候就可以喝这个液体。
鱼脐疔疮(按:这种疮的形状像长弓,一端有一个准确的出点,点上有孔,就像鱼的肚脐)。可以用饴糖涂抹,如果饴糖已经干了,就烧成灰来涂抹。
毒疮,火烧伤:治疗的方法和上面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饴糖-注解
饧:饧是一种古代的甜食,主要由米、麦等谷物经过发酵、煮沸、冷却等工艺制成,类似于现代的麦芽糖或糖浆。在古代,饧不仅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药材,具有甘甜、温补的特性。
气味:指食物或药物的口感和气味,中医学中常用以判断其性质。
甘:味道甜,中医认为甘味食物能补益身体,调和阴阳。
大温:指性质温热,中医认为温热性质的食物或药物能温中散寒,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食用。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安全无害。
主治:指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
烦渴:指口干舌燥,想喝水的症状,常见于发热、中暑、糖尿病等疾病。
大麦:一种谷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古代常用于酿酒或制作饧。
煎:指将药材或食物放入水中加热煮沸的过程。
赤饧:一种红色的饧,可能是指经过特殊工艺制作的饧,颜色较深。
鱼脐疔疮:一种皮肤病的名称,具体症状如描述,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皮肤感染。
毒疮:指因毒虫咬伤或感染引起的疮口。
火烧伤:指皮肤被火焰烧伤,造成组织损伤。
烧灰:指将物质燃烧后剩下的灰烬,古代有时用烧灰来治疗某些皮肤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饴糖-评注
释名饧,首先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即对一种名为饧的物质的介绍。‘释名’一词在古文中常用于解释事物的名称及其由来,体现了古人对事物认知的严谨态度。
‘气味甘、大温、无毒’这句话是古人对饧的基本属性的描述。‘甘’指味道甜美,‘大温’表示性质温和,‘无毒’则强调其安全性。这种对物质属性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治老人烦渴’一句,说明了饧的主要用途。在古代,老年人容易因身体机能下降而出现烦渴的症状,饧作为一种温和的饮品,可以缓解这种不适,体现了古人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注。
‘用大麦一升,加水七升煎至五升,再加入赤饧二合,渴即取饮’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制作饧的方法。这里的大麦和赤饧都是古代常用的食材,通过煎煮的方式制作成饮品,既保留了食材的营养,又便于饮用。
‘鱼脐疔疮’是对一种疮痈的描述。‘按’字后面的解释说明了这种疮痈的特征,形如长弓,一端有准确出点,点上有孔,如同鱼脐。这种详细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形态的观察和认识。
‘用饴糖涂搽,如糖已干,则烧灰涂搽’这句话描述了治疗鱼脐疔疮的方法。饴糖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可以用于涂抹疮痈,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烧灰涂搽’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疗法,通过烧灰的粉末来吸附疮痈,起到收敛伤口的作用。
‘毒疮,火烧伤。治方同上’这句话说明了饧的另一种用途,即治疗毒疮和火烧伤。这里的‘治方同上’表明,无论是治疗鱼脐疔疮还是毒疮、火烧伤,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灵活性和经验积累。
整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详细介绍了饧的名称、属性、用途以及制作方法,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和疾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文章中也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疗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