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蛆-原文
释名蛆是蝇的幼虫
气味寒、无毒。
主治一切疳疾。
在六月间取粪坑中蛆淘净,封竹筒中,干后研末。
每服一、二钱,加麝香少许,米汤送服。
又方:用淘米水泡蛆一天,逐日换汁,再以清水三天,也是逐日换汁,然后晒干火焙为末,加黄连末等分。
每半两配麝香五分,一起和猪胆汁调成丸子,如黍米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极效。
小儿痹积。
用蛆洗泡后晒干,研为末,加甘草末少许,拌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至七丸,米汤关定,甚效。
热痢吐食(因服热药所致)。
取粪蛆用流水洗净,晒干,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蛆-译文
蛆是苍蝇的幼虫。
它的气味是寒冷的,没有毒性。
它可以治疗各种疳积疾病。在六月的时候,从粪坑中取出蛆,清洗干净,然后封存在竹筒里,等它干透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钱,加上一点麝香,用米汤送服。
还有一个方子:用淘米水浸泡蛆一天,每天更换水,再用清水浸泡三天,也是每天更换水,然后晒干,用火焙干后研成粉末,与黄连粉末等量混合。
每次服用半两,配以五分麝香,一起和猪胆汁调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米汤送服,效果极佳。
对于小儿的痹积,可以用蛆洗泡后晒干,研成粉末,加上少许甘草粉末,拌成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五至七丸,用米汤送服,效果显著。
对于因服用热药导致的腹泻呕吐,可以取粪蛆用流水洗净,晒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米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蛆-注解
蛆:蛆是蝇的幼虫,在古文医药文献中,有时被用作药材,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
寒:在中医理论中,‘寒’指的是药物的性味,指药物具有清热、降火、解毒等作用。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疳疾:疳疾,中医术语,指小儿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
淘净:淘洗干净,指将物质中的杂质去除。
竹筒:竹制的筒子,古时用于储存或运输物品。
研末: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便于服用。
麝香:麝香是麝鹿的分泌物,具有强烈的香气,在中医中用作药材,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功效。
米汤:将米煮成稀汤,常用于送服药物。
黄连:黄连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丸子:将药物制成球状,便于服用。
黍米:黍子的一种,其米粒较小,常用于制作食品。
痹积:痹积,中医术语,指因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
梧子:梧子,一种植物的种子,形状类似梧树果实,常用于中药丸剂的参考大小。
甘草:甘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等功效。
热痢吐食:热痢吐食,中医术语,指因热病引起的腹泻和呕吐。
流水洗净:用流动的水清洗,以确保清洁。
焙:烘焙,指将药物烘干或烤干,以增强其药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蛆-评注
释名:此段文字首先对蛆这一生物进行了定义,‘蛆是蝇的幼虫’简洁明了地描述了蛆的生命阶段和所属生物类别。在古代中医学中,对药物的命名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一命名方式体现了对生物属性的尊重和认知。
气味:‘气味寒、无毒’是对蛆药性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气味是其药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寒’表明该药性属寒凉,适用于治疗热性疾病。‘无毒’则表明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是安全可靠的。
主治:‘主治一切疳疾’点明了蛆的主治功能。疳疾在古代中医中是指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疾病,这一表述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治疗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制备方法:‘在六月间取粪坑中蛆淘净,封竹筒中,干后研末’详细描述了蛆的制备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代制药的严谨性和对药物纯净度的重视。通过淘净、封存、干燥等步骤,确保了药物的纯净和药效。
服用方法:‘每服一、二钱,加麝香少许,米汤送服’说明了蛆的服用剂量和方式。在古代,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方式是经过严格计算的,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化。米汤送服体现了对药物吸收的考虑,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对食物与药物关系的认识。
方剂:‘又方’引出另一种使用蛆的方法。通过淘米水、清水浸泡,再晒干、研末,最后与黄连等药物配伍,形成新的方剂。这一过程展示了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丸剂:‘每半两配麝香五分,一起和猪胆汁调成丸子,如黍米大’描述了丸剂的制作过程。丸剂是古代中药常用的剂型之一,具有便于服用、易于吸收等优点。
剂量与效果:‘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和‘每服五至七丸,米汤关定’分别说明了不同病症的服用剂量和效果。这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剂量的精细控制和治疗效果的明确预期。
热痢吐食:最后一段‘热痢吐食’则是对蛆治疗热痢吐食这一病症的描述。通过流水洗净、晒干、研末等步骤,再次体现了古代制药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