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芫青-原文
释名青娘子。
气味辛、微温、有毒。
主治主疝气,利小便,水有瘰疬,下痰结,治耳聋目翳,制犬伤毒。
余功同斑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芫青-译文
这种草药名叫青娘子。
它的味道是辛辣的,微温,有毒。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疝气,有利于小便的排出,对水痘和瘰疬有治疗效果,可以化解痰结,治疗耳聋和眼翳,还能中和狗咬伤的毒性。
除此之外,它的其他功效与斑蝥相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芫青-注解
青娘子:青娘子,古代医药文献中提到的中药名,指的是一种昆虫,学名为青娘子虫(Lygaeus kalmii),属于瓢虫科。在中医药中,青娘子虫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
辛:辛,中医术语,指味道辛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气滞血瘀等症状。
微温:微温,中医术语,指药性温和,不会引起剧烈的反应,适用于体质虚弱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有毒:有毒,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主治:主治,中医术语,指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适应症。
疝气:疝气,中医病名,指腹内器官通过腹壁的弱点或裂口脱出体外,常见于腹部,如腹股沟疝。
利小便:利小便,中医术语,指药物具有促进尿液排出的作用,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水有瘰疬:水有瘰疬,古代病名,瘰疬是指颈部淋巴结肿大,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结核。
下痰结:下痰结,中医术语,指药物能促使痰液排出,治疗痰多、咳嗽等症状。
治耳聋目翳:治耳聋目翳,指治疗耳聋和眼疾,耳聋是指听力下降,目翳是指眼睛的病变,如白内障。
制犬伤毒:制犬伤毒,指治疗被犬类动物咬伤后引起的毒症。
余功同斑蝥:余功同斑蝥,指青娘子虫的其余功效与斑蝥相似,斑蝥是一种有毒昆虫,在中医药中也有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治疗肿瘤、疮疡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芫青-评注
释名青娘子:首先,‘释名’是对药物名称的来源或含义进行解释,‘青娘子’作为药物名称,可能源于其外观特征或功效。在古代,药物的命名往往与其实际用途或外观特征有关,‘青’字暗示了该药物可能呈青色,‘娘子’则可能是对药物的亲切称呼,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尊重和亲切感。
气味辛、微温、有毒:接下来,对药物的‘气味’进行了描述。‘辛’表明该药物具有辛味,这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发散、行气等功效相关;‘微温’则说明其药性温和,不至过于刺激;‘有毒’则提示使用该药物时需谨慎,因为虽然有毒,但只要正确使用,也可以发挥其治疗作用。
主治主疝气,利小便,水有瘰疬,下痰结,治耳聋目翳,制犬伤毒:这一部分列举了青娘子的主要治疗功效。‘主疝气’指的是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疝气,即腹股沟区的肿块或疼痛;‘利小便’表示有助于排尿,可能对尿路疾病有治疗作用;‘水有瘰疬’说明可以治疗水瘰疬,这是一种皮肤下的良性肿瘤;‘下痰结’则表明能够帮助排出痰液,对痰多症状有缓解作用;‘治耳聋目翳’指的是可以治疗耳聋和眼部疾病,如翳障;‘制犬伤毒’则说明可以用于治疗犬咬伤后的毒素感染。
余功同斑蝥:最后,‘余功同斑蝥’意味着青娘子的其他功效与斑蝥相似。斑蝥是一种有毒的昆虫,但在中医中也被用作药物,具有破血逐瘀、攻毒杀虫的功效。这句话表明青娘子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可能具有类似的效果。
综合来看,青娘子作为一种古代中药,其功效涉及多个方面,既有对内外疾病的治疗,也有对皮肤和眼部疾病的缓解。其药性描述也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质和功效的细致观察和总结。然而,由于‘有毒’的特性,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以免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