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茄-原文
释名落苏、昆化瓜、草鳖甲。
气味(茄子)甘、微寒、无毒。
主治妇女月经血黄。
用黄茄子切开,阴干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肠风下血。
用经霜茄连蒂烧盛存性,研为末。
每天服二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又方:取大茄种三枚,每用一枚包湿纸中煨熟。
泡酒一升半。
蜡封三天,去茄饮酒(暖饮)。
腰脚拘挛(腰脚风血积冷,筋急拘挛疼痛)。
取茄子五十斤(按:这是古秤,所得重量约合今秤的十分之一),切细,以水五斗煮取浓汁,滤去渣,再煮至一升左右,即加入生木木栗粉,令稀稠适当,更配以麝香、朱砂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日服三十丸,秫米酒送下。
一月后可望病愈。
跌打损伤。
用大黄茄一个,切片如一指厚,在新瓦上焙、研为末。
临卧时服两小匙,温酒调服。
一夜伤消无痕。
热毒疮肿。
用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如罐子形,合在疮上即消。
癜风。
用茄蒂蘸硫磺附子共研成的药末掺敷。
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
牙痛。
和秋茄花(干品)烧存性,研末涂痛处。
血淋。
用茄叶熏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送下。
隔年的茄叶更好。
久痢。
用茄根浇灰、石榴皮,等分为末,沙糖水送服。
取去痛牙。
用茄茎浸马尿中三日,取出晒、炒为末,点在痛牙上,牙自脱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茄-译文
解释名称:落苏、昆化瓜、草鳖甲。
气味(茄子):甜、轻微寒冷、无毒。
主治:妇女月经血黄。使用黄茄子切开,阴干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酒调和后服用。治疗肠风下血。使用经过霜冻的茄子连同蒂头一起烧成炭,研成粉末。每天服用二小勺,空腹服用,用温酒送下。
又有方:取大茄子三个,每次使用一个,用湿纸包裹后煮熟。泡一升半的酒。用蜡封三天,去掉茄子后饮酒(温饮)。治疗腰脚拘挛(腰脚因风血积冷,筋急拘挛疼痛)。取五十斤茄子(注:这是古秤,所得重量约合今秤的十分之一),切细,用五斗水煮取浓汁,滤去渣滓,再煮至大约一升左右,加入生木木栗粉,使稠度适中,再配以麝香、朱砂末,做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三十丸,用高粱酒送下。一个月后可望病愈。
治疗跌打损伤。使用大黄茄子一个,切片如一指厚,在新瓦上烤干、研成粉末。临睡前服用两小勺,用温酒调和后服用。一夜后伤处无痕。
治疗热毒疮肿。使用生茄子一个,割去三分之二,去掉三分之二的瓤,形成罐子形状,贴在疮上即消。
治疗癜风。用茄子蒂蘸取与硫磺、附子共研成的药末涂抹。
治疗白癜风。使用白茄子蒂,治疗紫癜使用紫茄子蒂。
治疗牙痛。将秋茄子花(干品)烧成炭,研成粉末涂在痛处。
治疗血淋。将茄子叶熏干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酒或盐汤送下。隔年的茄子叶效果更好。
治疗久痢。将茄子根烧成灰、石榴皮等分磨成粉末,用沙糖水送服。
治疗去痛牙。将茄子茎浸泡在马尿中三天,取出晒干、炒成粉末,点在痛牙上,牙齿自然脱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茄-注解
落苏:落苏是茄子的古称,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指代茄子。
昆化瓜:昆化瓜可能是指茄子的一种变种或品种,具体含义可能因地域和时代而异。
草鳖甲:草鳖甲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鳖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气味:指食物或药物的口感和味道,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主治:指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主要治疗对象或疾病。
阴干:指将药材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持其药效。
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二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约合现在5克左右。
温酒:指加热的酒。
经霜:指经过霜冻的,常用来形容药材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晾晒或冷冻处理。
存性:指保持药材原有的性质和药效。
煨熟:指用湿纸包裹后,用火慢慢烤熟。
蜡封:指用蜡密封,以保持药物的干燥和新鲜。
拘挛:指肌肉或关节的收缩,使活动受限。
浓汁:指煮制过程中浓缩得到的液体。
生木木栗粉:可能是指木栗树果实磨成的粉,作为药物的辅料。
麝香: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强烈的香气,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功效。
朱砂末:朱砂是一种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
丸子:指将药物制成的小球状。
梧子:梧子是一种果实,形状与梧子相似,此处可能是指药物丸子的大小。
秫米酒:秫米酒是一种用高粱或其他谷物酿造的酒。
新瓦:指新烧制的瓦片,常用于烘焙或煎药。
罐子形:指茄子经过处理后形成的形状,类似于罐子。
掺敷:指将药物掺入粉末中,然后敷在患处。
秋茄花:指茄子开的花,干品可能用于药用。
熏干:指用烟熏的方式使药材干燥。
沙糖水:指用沙糖溶解在水中制成的糖水。
浇灰:指将药材烧成灰烬。
马尿:指马的尿液,在某些传统医学中用作药物或外用治疗。
去痛牙:指去除疼痛的牙齿。
点在痛牙上:指将药物涂抹在疼痛的牙齿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茄-评注
释名落苏、昆化瓜、草鳖甲。这三句是古文中的释名,落苏、昆化瓜、草鳖甲均为茄子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茄子的认识与命名。落苏,可能取其果实形状类似落叶,昆化瓜则可能因其生长习性或果实外观与瓜类相似,而草鳖甲则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用途与甲虫相似。
气味(茄子)甘、微寒、无毒。这一句是对茄子性质的描述,甘味表示茄子味道甜美,微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凉,无毒则表明茄子对人体没有毒性,是安全可食用的食材。
主治妇女月经血黄。用黄茄子切开,阴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这一句介绍了茄子在中医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色不正常的情况,通过使用茄子的干燥粉末,配合温酒调服,以达到调经的效果。
肠风下血。用经霜茄连蒂烧盛存性,研为末。每天服二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这里提到的肠风下血,可能是指因肠道疾病导致的出血,使用经霜茄蒂烧制后研末服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又方:取大茄种三枚,每用一枚包湿纸中煨熟。泡酒一升半。蜡封三天,去茄饮酒(暖饮)。腰脚拘挛(腰脚风血积冷,筋急拘挛疼痛)。这一方子是针对腰脚拘挛的病症,通过煨熟茄子泡酒,再经过蜡封保存,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保存方法的讲究。
取茄子五十斤(按:这是古秤,所得重量约合今秤的十分之一),切细,以水五斗煮取浓汁,滤去渣,再煮至一升左右,即加入生木木栗粉,令稀稠适当,更配以麝香、朱砂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日服三十丸,秫米酒送下。一月后可望病愈。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制作药丸的过程,以及服用方法和预期效果,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和严谨。
跌打损伤。用大黄茄一个,切片如一指厚,在新瓦上焙、研为末。临卧时服两小匙,温酒调服。一夜伤消无痕。这里描述的是用茄子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通过焙干茄子切片,研磨成粉末,配合温酒服用,以达到止痛消肿的效果。
热毒疮肿。用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如罐子形,合在疮上即消。这一句介绍了茄子在治疗热毒疮肿中的应用,通过将茄子制成罐子形状,覆盖在疮口上,利用茄子本身的特性来消解热毒。
癜风。用茄蒂蘸硫磺附子共研成的药末掺敷。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牙痛。和秋茄花(干品)烧存性,研末涂痛处。这两句分别介绍了茄子在治疗癜风和牙痛中的应用,通过茄蒂、茄花等部位,结合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目的。
血淋。用茄叶熏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送下。隔年的茄叶更好。久痢。用茄根浇灰、石榴皮,等分为末,沙糖水送服。这两句介绍了茄子在治疗血淋和久痢中的应用,通过茄叶、茄根等部位,结合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效果。
取去痛牙。用茄茎浸马尿中三日,取出晒、炒为末,点在痛牙上,牙自脱落。这一句描述了用茄子治疗牙痛的方法,通过将茄茎浸泡在马尿中,然后晒干、炒制,最后点在痛牙上,以达到止痛甚至拔牙的效果。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创新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