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芜菁-原文
释名蔓菁、九英菘、诸葛菜。
气味(根、叶)苦、温、无毒。(子)苦、辛、平、无毒。
主治肿毒。用生蔓菁一把,加盐少许,一起捣烂敷患处,一天换三次。
又方:用未沾水的蔓菁叶烧成灰,调猪油敷涂。
乳痈寒热。取蔓菁根、叶,去土,不用水洗,和盐捣烂涂患处,药热即换。
冬月只须用根即可。病人应避风。
阴肿如斗。用生蔓菁根捣烂敷涂。
明目益气。用芜菁子一升,水九升,煮汁尽,晒干,如此反复三次,研为末。
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亦可用末煮粥吃。
补肝明目。用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和匀,九蒸九晒,研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又方:芜菁子二升、决肯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晒为末。
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一天服二次。
黄疸如金,眼睛发黄,小便赤。用生芜菁子研为末,熟水冲服一匙。
一天服三次。
急性黄疸,腹结不通。用芜菁捣为末,水绞汁服。
服后打嚏,鼻中出黄水及泻下则愈。
以芜菁子榨油,每服一杯更好。
二便不通,胀闷欲死,用蔓菁子油一合,空腹服下即通。
有汗出,勿惊怪。
妊娠尿涩。用芜菁子末,水冲服一匙。
一天服二次。
背疸不愈。愈而复发。用芜菁子捣烂敷涂。
一天换一次。
眉毛脱落。用芜菁子四两,炒过,研为末,调醋敷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芜菁-译文
解释名称:蔓菁、九英菘、诸葛菜。
气味(根、叶):苦、温、无毒。(子):苦、辛、平、无毒。
主治:治疗肿毒。用法:取一把生蔓菁,加少许盐,一起捣碎敷在患处,一天换三次。另一种方法:用未沾水的蔓菁叶烧成灰,调和猪油后敷涂。
乳痈寒热:取蔓菁的根和叶,去掉泥土,不用水洗,加盐捣烂后涂在患处,药热就更换。冬天只需要用根。
病人应避风。阴肿如斗:用生蔓菁根捣烂敷涂。
明目益气:取一升芜菁子,九升水,煮到汁液完全,晒干,这样反复三次,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用水送下。一天服用三次。也可以用粉末煮粥吃。
补肝明目:取一斤芜菁子(洗净),二斤黄精,混合均匀,九蒸九晒,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空腹服用。用米汤送下。一天服用两次。
另一种方法:芜菁子二升、决明子一升,混合均匀,用五升酒煮干,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水调和后服用,一天服用两次。
黄疸如金,眼睛发黄,小便赤:用生芜菁子研成粉末,用熟水冲服一勺。一天服用三次。
急性黄疸,腹结不通:用芜菁捣成粉末,用水绞汁服用。服用后打喷嚏,鼻中流出黄水及泻下则愈。用芜菁子榨油,每次服用一杯效果更好。
二便不通,胀闷欲死:用芜菁子油一合,空腹服用即通。有汗出,不要惊讶。
妊娠尿涩:用芜菁子粉末,用水冲服一勺。一天服用两次。
背疸不愈,愈而复发:用芜菁子捣烂敷涂。一天换一次。
眉毛脱落:用四两芜菁子,炒过后研成粉末,调醋敷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芜菁-注解
蔓菁:蔓菁,又称芜菁,是十字花科植物,其根、叶、子均可入药。在古代医学中,蔓菁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肿毒、乳痈、黄疸等。
九英菘:九英菘,指芜菁的一种,因有九个叶片而得名。在古代,九英菘也是一种药用植物,其药用价值与蔓菁相似。
诸葛菜:诸葛菜,又称诸葛菜子,是芜菁的种子。在古代医学中,诸葛菜子也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补肝明目、治疗黄疸等。
苦:味苦,指食物或药物具有苦味,中医认为苦味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
温:性温,指食物或药物具有温性,中医认为温性药物能温中散寒、补气暖身。
无毒:无毒,指药物或食物对人体没有毒性,是安全可用的。
肿毒:肿毒,指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有脓的炎症性疾病。
乳痈:乳痈,指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明目益气:明目益气,指药物具有改善视力、增强体质的功效。
黄疸:黄疸,指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疾病。
二便不通:二便不通,指大小便不通畅,是中医常见的症状之一。
妊娠尿涩:妊娠尿涩,指孕妇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背疸:背疸,指背部皮肤黄染的疾病,可能与黄疸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芜菁-评注
释名蔓菁、九英菘、诸葛菜。这三重释名体现了古人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命名习惯,蔓菁是植物本身的名称,九英菘和诸葛菜则可能与其生长习性、药用价值或历史传说有关。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气味(根、叶)苦、温、无毒。(子)苦、辛、平、无毒。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蔓菁的药性,苦味和温性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无毒则保证了其安全性。古人在用药时,对药材的药性和毒性有严格的要求,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安全的重视。
主治肿毒。用生蔓菁一把,加盐少许,一起捣烂敷患处,一天换三次。又方:用未沾水的蔓菁叶烧成灰,调猪油敷涂。这里详细介绍了蔓菁在治疗肿毒方面的应用,捣烂敷患处和烧灰调猪油敷涂都是古人的传统疗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疗法的运用。
乳痈寒热。取蔓菁根、叶,去土,不用水洗,和盐捣烂涂患处,药热即换。冬月只须用根即可。病人应避风。这里描述了蔓菁在治疗乳痈寒热方面的用法,强调了使用蔓菁时要注意的季节性和避风原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细致考量。
明目益气。用芜菁子一升,水九升,煮汁尽,晒干,如此反复三次,研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亦可用末煮粥吃。补肝明目。用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和匀,九蒸九晒,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芜菁子二升、决肯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晒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一天服二次。这些段落详细介绍了蔓菁子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明目、补肝、益气等,反映了古人对蔓菁子药效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
黄疸如金,眼睛发黄,小便赤。用生芜菁子研为末,熟水冲服一匙。一天服三次。急性黄疸,腹结不通。用芜菁捣为末,水绞汁服。服后打嚏,鼻中出黄水及泻下则愈。以芜菁子榨油,每服一杯更好。二便不通,胀闷欲死,用蔓菁子油一合,空腹服下即通。有汗出,勿惊怪。妊娠尿涩。用芜菁子末,水冲服一匙。一天服二次。背疸不愈。愈而复发。用芜菁子捣烂敷涂。一天换一次。眉毛脱落。用芜菁子四两,炒过,研为末,调醋敷涂。这些段落展示了蔓菁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黄疸、二便不通、妊娠尿涩、背疸、眉毛脱落等,体现了古人对蔓菁药效的广泛认可和运用。
从这些古文内容中可以看出,蔓菁在古代医学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应用范围广泛,治疗方法多样。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疗法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知识的丰富积累。同时,这些古文内容也是研究古代医学、药物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