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木耳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木耳-原文

释名木软、木菌、树鸡、木蛾。

气味甘、平、有小毒。

主治眼流冷泪。用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以清淘米水煎服。

崩中漏下。用木耳半斤,炒见烟,研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加头发灰三分,好酒调服。

机关报久泄痢。用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菜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一天服二次。

牙痛。用木耳、荆芥等分,煎汤频漱。

脱肛泻血。用桑耳一两、熟附子一两,菜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激发送下。

月经不断(肉色黄瘦,稍有劳累,病情好加剧)。用桑耳焙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热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带下。用桑耳切碎,酒煎服。

瘰疬溃粒。用桑耳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共研为末,以鸡蛋调匀敷涂。

敷前,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患处。

蛔虫寄生。用槐木耳烧存性,研为末,水服枣样大一块。

若不止痛,饮热水一程式,蛔虫即可打下。

肺痈咳血。用柘耳一两,研为末,同百齿霜二钱,加糊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木耳-译文

木耳的别名叫软木、木菌、树鸡、木蛾。

它的味道是甜的、平和的,但有一点毒性。

主要用于治疗眼流泪。使用木耳一两(烧成灰),木贼一两,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清洗过的米水服用。

治疗崩漏。使用半斤木耳,炒至有烟,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一分,加上三分头发灰,用好酒调和服用。

治疗久泄久痢。使用干木耳一两(炒至有烟),鹿角胶二钱半(炒至有烟),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温酒调和服用。一天服用两次。

治疗牙痛。使用木耳和荆芥等量,煎汤频繁漱口。

治疗脱肛出血。使用桑耳一两、熟附子一两,共同磨成粉末,加入炼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汤送下。

治疗月经不正常(脸色黄瘦,稍微劳累病情就会加剧)。使用桑耳烤干、磨细,每次服用二钱,饭前服用,用热酒送下。一天服用两次。

治疗赤白带下。将桑耳切碎,用酒煎服。

治疗瘰疬溃烂。使用桑耳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共同磨成粉末,用鸡蛋调匀后敷涂。敷药前,用车前草、艾叶、桑皮煎汤清洗患处。

治疗蛔虫寄生。使用槐木耳烧成灰,磨成粉末,用水服下一块枣大小的量。如果还不止痛,喝一些热水,蛔虫就可以被排出。

治疗肺痈咳血。使用柘耳一两,磨成粉末,和百齿霜二钱,加糊调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木耳-注解

木耳:木耳,又称黑木耳,是一种食用菌,富含多种营养素,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常被用作药材。其性味甘、平,具有润肺、养胃、通便等功效。

木菌:木菌指的是生长在树木上的各种真菌,包括木耳、香菇等,它们在中医中被认为是具有药用价值的。

树鸡:树鸡,非实际动物,可能是古人对某些生长在树上的鸟类或昆虫的俗称,这里可能是指某些昆虫的幼虫。

木蛾:木蛾,指昆虫的幼虫,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树木中的昆虫幼虫。

气味甘、平、有小毒:气味甘,指味道甜;平,指性质平和;有小毒,指有一定的毒性,但并非剧毒。

主治眼流冷泪:主治,指主要治疗;眼流冷泪,指眼泪不自主地流出。

崩中漏下:崩中,指妇女的月经不正常,经血过多;漏下,指月经淋漓不尽。

机关报久泄痢:机关报,可能是古代对某种疾病的别称;久泄痢,指长期腹泻和痢疾。

牙痛:牙痛,指牙齿疼痛。

脱肛泻血:脱肛,指肛门脱出;泻血,指大便中带血。

月经不断:月经不断,指月经淋漓不尽。

赤白带下:赤白带下,指妇女阴道分泌物异常,颜色有红有白。

瘰疬溃粒:瘰疬,指颈部淋巴结肿大;溃粒,指疮口溃烂后形成的硬结。

蛔虫寄生:蛔虫,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寄生,指寄生生物在宿主体内生活。

肺痈咳血:肺痈,指肺部感染引起的疾病;咳血,指咳嗽时带血。

柘耳:柘耳,指柘树上的某种真菌,可能具有药用价值。

百草霜:百草霜,指一种自然形成的植物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青苔:青苔,指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片脑:片脑,可能指某些药物或药材的粉末。

车前:车前,指车前草,一种药用植物。

艾叶:艾叶,指艾草的叶子,具有药用价值。

桑皮:桑皮,指桑树的皮,可以入药。

炼蜜:炼蜜,指经过炼制的蜂蜜,常用于中药制剂。

米激发:米激发,可能是指用米汤送服药物。

糊:糊,指黏稠的液体,常用于中药制剂。

枣样大一块:枣样大一块,指药物的大小如枣子一般。

米汤:米汤,指煮米后剩下的汤汁,常用于中药制剂。

一程式:一程式,可能是指一定量的热水。

百齿霜:百齿霜,指含有多种成分的药物,可能具有止痛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木耳-评注

释名木软、木菌、树鸡、木蛾。此句开篇即对木耳的不同名称进行了列举,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命名智慧。‘木软’、‘木菌’等名称,既描绘了木耳的生长特性,又反映了古人对生物的分类方法。‘树鸡’、‘木蛾’等名称则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为木耳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气味甘、平、有小毒。此句对木耳的药性进行了描述。‘甘’、‘平’体现了木耳的药性温和,适合长期服用;‘有小毒’则提醒人们在服用时需注意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主治眼流冷泪。用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以清淘米水煎服。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眼疾方面的应用。‘烧存性’、‘共研为末’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讲究。‘清淘米水煎服’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对食材的清洁处理。

崩中漏下。用木耳半斤,炒见烟,研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加头发灰三分,好酒调服。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的应用。‘炒见烟’、‘研为末’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好酒调服’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酒在药物中的作用。

机关报久泄痢。用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菜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一天服二次。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泄痢方面的应用。‘炒’、‘研为末’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讲究。‘温酒调下’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酒在药物中的作用。

牙痛。用木耳、荆芥等分,煎汤频漱。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牙痛方面的应用。‘煎汤频漱’说明了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口腔卫生的重视。

脱肛泻血。用桑耳一两、熟附子一两,菜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激发送下。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脱肛泻血方面的应用。‘菜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米激发送下’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米在药物中的作用。

月经不断(肉色黄瘦,稍有劳累,病情好加剧)。用桑耳焙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热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的应用。‘焙干’、‘研细’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饭前服’、‘热酒送下’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饮食与药物的结合。

赤白带下。用桑耳切碎,酒煎服。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带下方面的应用。‘切碎’、‘酒煎服’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讲究。

瘰疬溃粒。用桑耳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共研为末,以鸡蛋调匀敷涂。敷前,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患处。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瘰疬方面的应用。‘共研为末’、‘以鸡蛋调匀敷涂’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煎汤洗患处’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清洁患处的重要性。

蛔虫寄生。用槐木耳烧存性,研为末,水服枣样大一块。若不止痛,饮热水一程式,蛔虫即可打下。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蛔虫病方面的应用。‘烧存性’、‘研为末’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讲究。‘水服枣样大一块’、‘饮热水一程式’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饮食与药物的结合。

肺痈咳血。用柘耳一两,研为末,同百齿霜二钱,加糊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此句介绍了木耳在治疗肺痈咳血方面的应用。‘研为末’、‘加糊调成丸子’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米汤送下’则说明了服用方法,强调了米汤在药物中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木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4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