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青蒿-原文
释名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青蒿子: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痨病。
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青蒿丸”。
疟疾寒热。
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温疟(只热不冷,痰多)。
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工人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赤白痢。
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
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
此方名“蒿豉丹”。
酒痔便血。
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
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刀伤。
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
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牙齿肿痛。
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鼻中息肉。
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附方功用和青蒿叶机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青蒿-译文
解释名字:青蒿、方溃、牵牛、狈蒿、香蒿。
气味、茎、根、子:苦、寒、无毒。青蒿子: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疾病:痨病。用法:将青蒿切碎,加水三升、童便五升一起煎煮至一升半,去除杂质留下汤汁,再煎成膏,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时和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症状包括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用法:用一斤青蒿,取汁熬成膏,加入人参末和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以捏成丸子时,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饭后服用,用米汤送下。这个方子叫做‘青蒿丸’。
疟疾寒热。用法:用一把青蒿,加水二升,捣汁服用。
温疟(只有热没有冷,痰多)。用法:用二两青蒿,不浸在童便中,烘干,加入半两铅丹,工人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白开水调和服用。
赤白痢。用法:用青蒿和艾叶等量,和豆豉一起捣成饼,晒干。每次服用一饼,用一碗半水煎服。这个方子叫做‘蒿豉丹’。
酒痔便血。用法: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成粉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和服用。
刀伤。用法:用青蒿捣碎封住伤口,血止即愈。又一法:用青蒿、麻叶、石灰等量,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粉末涂抹在伤口处。
牙齿肿痛。用法:用一把青蒿,煎水漱口。
耳出脓汁。用法:用青蒿末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
鼻中息肉。用法:用青蒿灰和石砂等量,混合后挤出汁液熬成膏,涂抹在息肉上。
附方:功效和青蒿叶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青蒿-注解
草高:指青蒿(学名:Artemisia annua),一种在中国广泛分布的药用植物,其叶和花穗具有药用价值。
方溃:方,指方剂,即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溃,可能指溃烂,这里指病情严重或病势恶化。
牵:牵,可能指牵拉,这里可能是指病症牵连到其他部位。
狈蒿:狈蒿,即青蒿的别称,同上解释。
香蒿:香蒿,也是青蒿的别称,同上解释。
气味吐:指青蒿的气味和煎煮后药液的味道。
茎:植物的枝干部分,青蒿的茎也可入药。
根:植物的地下部分,青蒿的根也可入药。
子:植物的种子,青蒿的种子也可入药。
苦:味道苦,指青蒿的味道。
寒:性质寒凉,指青蒿的药性。
无毒:指青蒿没有毒性,安全使用。
青蒿子:青蒿的种子。
甘:味道甜。
冷:性质寒凉。
主治:主要治疗。
痨病:指肺痨,一种慢性传染病。
童便:儿童的小便,古代中医认为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煎:将药物放入水中加热至沸腾,使其成分溶解。
去渣留汁:过滤掉药渣,只留下药液。
丸子:将药液或药粉制成的圆形药丸。
梧子:梧桐树的种子,这里指梧桐子的大小。
温酒:加热的酒,用于送服药物。
虚劳盗汗:虚劳,指身体虚弱;盗汗,指夜间出汗。
烦热口干:心烦、发热、口干。
人参末:人参磨成的粉末,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麦站冬末:麦冬的末梢部分,麦冬也是一种中药材。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寒热发作。
温疟:只发热不寒的疟疾。
痰多:指咳嗽时痰量多。
铅丹:一种古代中药材,主要成分为氧化铅。
白开水:纯净的水,常用于冲泡药物。
赤白痢:指大便中混有血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
艾叶:艾草的叶子,也是一种中药材。
豆豉:豆类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也可入药。
饼:用药物和面粉制成的饼。
酒痔:因饮酒过度引起的痔疮。
便血:大便中带有血液。
刀伤:刀割造成的伤口。
石灰: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可入药。
漱口:用漱口水清洁口腔。
鼻中息肉:鼻腔中的良性肿瘤。
淋汁: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液体中制成的溶液。
熬膏:将药液加热浓缩成膏状。
附方:附带的方剂,即其他相关的药物组合。
功用:作用,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青蒿-评注
释名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此句开篇即点明了青蒿的多种别称,反映了古人对同一种植物不同称谓的多样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命名习惯。
气味吐、茎、根、子:苦、寒、无毒。青蒿子:气味、甘、冷,无毒。此句对青蒿的气味和药性进行了详细描述,苦寒无毒表明青蒿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甘冷无毒则说明其药性温和,适合长期服用。
主治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工人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这一段详细介绍了青蒿的多种药用价值,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药方。从药方的制备方法到服用剂量,都体现了古人对中药配伍和剂型的深刻理解。
附方功用和青蒿叶机同。此句表明附方中的药物功效与青蒿叶相同,进一步强调了青蒿的药用价值,并暗示了古人在医药实践中的经验传承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