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附子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附子-原文

释名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 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阴盛格阳(病人 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 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中风痰厥(昏 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 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疥癣,用川 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附子-译文

解释药名,它的母亲叫乌头。

味道是辛辣、温热,有大毒。

主要治疗少阴伤寒(刚得了两三天,脉搏微弱细小,只是昏昏欲睡,小便呈白色)。使用麻黄(去掉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制,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余两种药材,煮成汤,分成三次服用。让病人出一点汗。这个方子叫‘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起,反而发热而脉搏沉)。使用麻黄(去掉节)二两、附子(炮制)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余两种药材,煮成汤,分成三次服用。让病人出一点汗。这个方子叫‘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下利(下利清稀食物,里寒外热,手脚发冷,脉搏微弱几乎要断。身体不怕冷,反而脸色发红,或者腹痛,或者干呕,或者咽喉痛)。使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水一斗,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搏恢复即愈。脸色发红,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喉痛,加桔梗一两;下利停止,但脉搏不出,加人参二两。这个方子叫‘脉四逆汤’。

阴病怕冷(伤寒已经发汗,但症状未解,反而怕冷,这是身体虚弱的迹象)。使用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制,去皮)一枚,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用。这个方子叫‘芍药甘草附子汤’。

阴盛格阳(病人躁热口渴饮水、脉搏沉、手脚发冷)。使用大附子一枚,烧成灰,研成末,用蜜水调服。驱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出汗即愈。这个方子叫‘霹雳散’。

中风痰厥(昏迷不醒,口眼歪斜)。使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种药材混合后,每次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这个方子叫‘五生饮’。

风病瘫痪(手脚无力下垂,口眼歪斜,说话不利索,走路不正常)。使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成末,加龙脑、麝香用温酒送下。一天服用三次。服用到五、七粒,手就能抬起来。脚能走路,吃到十粒,可以梳头。这个方子叫‘神验乌龙丹’。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者手脚不灵活)。使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慢熬煮适当,加入姜汁一勺、蜜三大勺,空腹服用。或者加薏苡末二勺也可以。风痫。使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成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用一丸,姜汤送下。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使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份,每次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用。小儿囟陷。使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钱、雄黄八分,共研成末。用葱根捣和作饼贴在凹陷处。脚气肿痛。使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成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在肿痛处。药干再涂,直到肿消为止。多年头痛。使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耳鸣不止。使用乌头(烧成灰)、菖蒲,等分为末,用棉花裹着塞入耳内。一天换药两次。牙痛。使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成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钱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大小。每次用纸包一丸咬在口中,又方:使用炮附子末纳入牙孔中,痛就止了。虚寒腰痛。使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制,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钱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温酒送下。寒热疟疾。使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裹在面中用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成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用二十丸,未发病前连续服用三次。如果药有效,会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水泄久痢。使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用黑豆半两同煮熟,一起研成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五丸,黄连汤送下。阳虚吐血。使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少许酒。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成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米汤送下。白浊。使用熟附子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月经不调。使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次服用三钱,水煎服。痈疽肿毒辣。使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疔疮肿痛。使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疥癣,使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效果显著。手足冻裂。使用附子去皮,研成末,用水、面调涂,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附子-注解

乌头:乌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乌头)和块茎(附子)具有药用价值。乌头含有乌头碱等生物碱,具有剧毒,但经过炮制后可降低毒性,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麻黄:麻黄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干燥的茎叶入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甘草: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和根状茎入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缓急止痛等功效。

附子:附子是乌头的子根,毒性较乌头更强,但经过炮制后可以降低毒性,用于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

细辛:细辛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麻黄附子甘草汤: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少阴伤寒,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少阴发热,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

脉四逆汤: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少阴下利,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芍药甘草附子汤: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阴病恶寒,具有温经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

霹雳散: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阴盛格阳,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五生饮: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痰厥,具有温经散寒、通窍止痛的功效。

神验乌龙丹:这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瘫痪,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指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关节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状的疾病。

风痫:风痫是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癫痫发作。

小儿慢惊:小儿慢惊是指小儿因惊吓、受寒等原因导致的抽搐、涎壅、厥逆等症状。

小儿囟陷:小儿囟陷是指小儿头骨发育不良,导致囟门凹陷。

脚气肿痛:脚气肿痛是指因湿邪侵袭足部导致的肿胀、疼痛等症状。

多年头痛:多年头痛是指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症状。

耳鸣不止:耳鸣不止是指耳内持续发出嗡嗡声或哨声等症状。

牙痛:牙痛是指牙齿疼痛的症状。

虚寒腰痛:虚寒腰痛是指因肾阳虚衰导致的腰部冷痛。

寒热疟疾:寒热疟疾是指疟疾发作时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

水泄久痢:水泄久痢是指腹泻、痢疾等症状持续较长时间。

阳虚吐血:阳虚吐血是指因阳气虚衰导致的吐血症状。

白浊:白浊是指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状。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方面的异常。

痈疽肿毒:痈疽肿毒是指皮肤化脓性感染,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疔疮肿痛:疔疮肿痛是指皮肤上出现硬结,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疥癣:疥癣是指由疥虫或癣菌引起的皮肤病。

手足冻裂:手足冻裂是指因寒冷天气导致的皮肤裂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附子-评注

释名其母名曰乌头。气味辛、温、有大毒。

此句为对乌头植物的描述,其中‘释名’即解释其名称,‘乌头’为乌头植物的别称。‘其母’指的是乌头植物的根,‘名曰’即称为。‘气味辛、温、有大毒’是对乌头植物性味的描述,辛表示其味道辛辣,温表示其性质温和,大毒则表示其有剧毒。从中医角度来说,乌头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但因其剧毒,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

此句描述了少阴伤寒的治疗方法,少阴伤寒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邪侵袭少阴经而引起的疾病。治疗方法中,麻黄、甘草、附子三药合用,麻黄辛温发散,甘草调和药性,附子温经散寒,共同起到治疗作用。‘水七升’表示煎药时需要用七升水,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配伍的原则。

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

此句详细说明了煎药和服用的方法,先煮麻黄去沫,是为了去除麻黄中的杂质,保证药效。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体现了中医讲究分次服用,缓缓吸收的原则。‘令病人发微汗’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发汗法,通过发汗来驱除寒邪。

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

此句介绍了另一种治疗少阴发热的方剂,其中麻黄、附子、细辛三药合用,麻黄辛温发散,附子温经散寒,细辛温经止痛,共同起到治疗作用。‘水一斗’表示煎药时需要用一斗水,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配伍的原则。

此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

此句描述了少阴下利的治疗方法,少阴下利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邪侵袭少阴经而引起的腹泻。治疗方法中,大附子、甘草、干姜三药合用,附子温经散寒,甘草调和药性,干姜温中散寒,共同起到治疗作用。‘不沽升’表示煎药时不需要加水量,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配伍的原则。

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

此句介绍了根据不同症状加减药物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症状,加入相应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方名“脉四逆汤”。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

此句描述了阴病恶寒的治疗方法,阴病恶寒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体虚而引起的恶寒。治疗方法中,芍药、甘草、附子三药合用,芍药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药性,附子温经散寒,共同起到治疗作用。

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方剂的名称,体现了中医讲究方剂名称的传统。

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

此句描述了阴盛格阳的治疗方法,阴盛格阳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阴寒之气过盛而导致的阳热之气上逆。治疗方法中,大附子烧存性后研末,蜜水调服,以达到温经散寒的效果。

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此句说明了治疗后的效果和方剂的名称,‘霹雳散’体现了方剂名称的寓意。

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

此句描述了中风痰厥的治疗方法,中风痰厥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痰湿阻络而引起的昏迷和口眼歪斜。治疗方法中,生川乌头、生附子、南星、生木香四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痰通络的作用。

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此句说明了煎药和服用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配伍的原则。

此方名“五生饮”。

此句说明了方剂的名称,体现了中医方剂名称的传统。

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

此句描述了风病瘫缓的治疗方法,风病瘫缓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瘫痪。治疗方法中,川乌头、五灵脂、龙脑、麝香四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通络的作用。

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治疗后的效果,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

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此句说明了方剂的名称,体现了中医方剂名称的传统。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

此句描述了风寒湿痹的治疗方法,风寒湿痹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麻木不仁和手足不遂。治疗方法中,香白米、生川乌头、姜汗、蜜四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

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此句说明了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适当加减药物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此句描述了风痫的治疗方法,风痫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癫痫。治疗方法中,生川乌头、五灵脂、猪心血三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风止痫的作用。

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送服的药物,体现了中医讲究配伍和送服的传统。

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此句描述了小儿慢惊的治疗方法,小儿慢惊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小儿因惊吓而引起的抽筋和涎壅。治疗方法中,生川乌头、全蝎、姜三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止痉安神的作用。

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

此句描述了小儿囟陷的治疗方法,小儿囟陷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小儿囟门凹陷。治疗方法中,乌头附子、雄黄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壮骨填髓的作用。

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此句说明了治疗方法的具体操作,体现了中医讲究具体操作的传统。

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

此句描述了脚气肿痛的治疗方法,脚气肿痛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湿邪侵袭而引起的脚部肿胀和疼痛。治疗方法中,黑附子、生姜汁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湿消肿的作用。

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此句说明了治疗方法的持续性和效果,体现了中医讲究持续治疗的原则。

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此句描述了多年头痛的治疗方法,多年头痛是中医术语,指的是长期头痛。治疗方法中,川乌头、天南星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

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

此句描述了耳鸣的治疗方法,耳鸣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耳内鸣响。治疗方法中,乌头、菖蒲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通窍止鸣的作用。

一天换药两次。

此句说明了治疗方法的频率,体现了中医讲究持续治疗的原则。

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

此句描述了牙痛的治疗方法,牙痛是中医术语,指的是牙齿疼痛。治疗方法中,附子、枯矾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

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

此句介绍了另一种治疗牙痛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讲究多种治疗方法的原则。

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此句说明了两种治疗牙痛的具体操作,体现了中医讲究具体操作的传统。

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

此句描述了虚寒腰痛的治疗方法,虚寒腰痛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虚寒而引起的腰痛。治疗方法中,鹿茸、附子、盐花、枣肉四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壮腰止痛的作用。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送服的药物,体现了中医讲究配伍和送服的传统。

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此句描述了寒热疟疾的治疗方法,寒热疟疾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热交错而引起的疟疾。治疗方法中,附子、人参、丹砂三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调和阴阳的作用。

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时机,体现了中医讲究预防和治疗结合的原则。

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此句说明了治疗后的反应和后续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讲究观察和调整的治疗原则。

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

此句描述了水泄久痢的治疗方法,水泄久痢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湿而引起的腹泻。治疗方法中,川乌头、黑豆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止泻的作用。

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送服的药物,体现了中医讲究配伍和送服的传统。

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

此句描述了阳虚吐血的治疗方法,阳虚吐血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阳虚而引起的吐血。治疗方法中,生地黄、酒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滋阴止血的作用。

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

此句说明了制作药丸的具体过程,体现了中医讲究制剂的传统。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送服的药物,体现了中医讲究配伍和送服的传统。

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

此句描述了白浊的治疗方法,白浊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肾虚而引起的精液不固。治疗方法中,熟附子一味药,起到温肾固精的作用。

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配伍的原则。

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

此句描述了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月经不调是中医术语,指的是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异常。治疗方法中,熟附子、当归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作用。

每服三钱,水煎服。

此句说明了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体现了中医讲究剂量和配伍的原则。

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

此句描述了痈疽肿毒的治疗方法,痈疽肿毒是中医术语,指的是皮肤化脓性感染。治疗方法中,川乌头、黄蘖两药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解毒消肿的作用。

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此句说明了治疗方法的持续性和注意事项,体现了中医讲究持续治疗和细节处理的原则。

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

此句描述了疔疮肿痛的治疗方法,疔疮肿痛是中医术语,指的是皮肤局部化脓性感染。治疗方法中,醋和附子末合用,共同起到温经散寒、解毒消肿的作用。

药干再涂。

此句说明了治疗方法的持续性和注意事项,体现了中医讲究持续治疗和细节处理的原则。

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此句描述了疥癣的治疗方法,疥癣是中医术语,指的是皮肤瘙痒性疾病。治疗方法中,川乌头煎水洗,起到温经散寒、止痒的作用。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此句描述了手足冻裂的治疗方法,手足冻裂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冷而引起的皮肤裂伤。治疗方法中,附子研末调涂,起到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附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3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