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葵-原文
释名戎葵、吴葵。
气味(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
主治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
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
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麝香半钱,水一大碗煎服。用根代花亦可。
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用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治赤事宜和红花,治白带用白花。
酒 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痈肿不穿头。用蜀葵子为末,水调敷患处,即穿。
附方黄蜀葵瑟蜀葵不同种,但气味与功用则与蜀葵相同。
治淋疾,催生,医恶 疮,消痈肿,涂汤火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葵-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戎葵和吴葵。
它的味道(指幼苗)是甜的、微寒、无毒、滑润。(指花朵)味道咸、寒、无毒。(指种子)味道甜、凉、无毒。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小便疼痛和淋病。将蜀葵根洗净、切碎,加水煎煮几次,服用后效果极佳。如果小便带血,可以用蜀葵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疗肠胃生痈(即内部痈症。症状为血液败坏、腥臭、脐腹冷痛)。使用单叶红蜀葵根和白芷各一两,白枯矾和白芍药各五钱,共同研磨成粉末,加入溶化的黄蜡制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服用,用米汤送服。这个方子叫做‘怀忠丹’。脓血排尽后,应该服用‘十宣散’来补养身体。
治疗各种疮肿疼痛。使用蜀葵根去除黑皮,捣烂,加水调稠后贴在患处。
治疗大小便不通。使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入半钱麝香,用一大碗水煎煮后服用。也可以用蜀葵根代替花朵。
治疗妇女带下(症状为脐腹冷痛,面色萎黄)。使用蜀葵花一两,阴干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空腹服用,用温酒送服。治疗赤白带下时,和红花一起使用,治疗白带时使用白花。
治疗酒糟鼻。将蜀葵花研磨成粉末,加入猪油调匀,晚上敷在鼻子上,白天洗去。
治疗痈肿不破头。将蜀葵子研磨成粉末,用水调匀后敷在患处,痈肿就会破头。
附方:黄蜀葵和蜀葵是不同种植物,但气味和功效与蜀葵相同。可以治疗淋病、催生、治疗恶疮、消除痈肿、涂抹烫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葵-注解
戎葵:戎葵,即蜀葵,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指代蜀葵。
吴葵:吴葵,也是蜀葵的别称,与戎葵同指蜀葵。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中医认为药物的气味与其药效有关。
苗:指植物的茎和叶部分。
甘:味道甜,中医认为甘味药物能补益、和中。
微寒:指药物性质偏凉,但凉性不强。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滑:指药物质地滑润,有助于通便。
花:指植物的鲜花部分。
子:指植物的种子部分。
主治:指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
淋痛:指淋病引起的疼痛,淋病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
蜀葵根:蜀葵的根部,用于药用。
锉细:将药物切碎成细末。
煎开:将药物加水煮沸。
服之极效:服用后效果极佳。
小便尿血:指尿液中混有血液。
研累:研磨成粉末。
酒送下:用酒送服。
肠胃生痈:指肠胃内部发生疮痈。
内痈:指体内发生的疮痈。
败血腥秽:指血液腐败、气味难闻。
脐腹冷痛:指肚脐周围和腹部冷痛。
单叶红蜀葵根:指单叶的红蜀葵根部。
白芷:一种中药,具有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
白枯矾:一种中药,具有收敛、解毒、消炎等功效。
白芍药:一种中药,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
黄蜡:一种黄色的蜡,用于制作药丸。
梧子大:梧子大小的颗粒。
十宣散: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补养身体的作用。
诸疮肿痛:指各种疮痈引起的肿胀和疼痛。
黑皮:指蜀葵根部的黑色表皮。
麝香: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开窍、通窍、止痛等功效。
赤鼻:指鼻子发红。
黄蜀葵:一种与蜀葵不同的植物,但气味和功效相似。
瑟蜀葵:另一种与蜀葵不同的植物,但气味和功效相似。
淋疾:指淋病,一种泌尿系统疾病。
催生:指帮助孕妇分娩。
恶疮:指严重的疮痈。
消痈肿:指消除疮痈和肿胀。
涂汤火伤:指涂抹在烫伤或烧伤的伤口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蜀葵-评注
释名戎葵、吴葵。这两句话是对蜀葵的别名的解释,戎葵和吴葵都是蜀葵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名称的多样性。在古文化中,对植物名称的记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气味(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这里的气味描述采用了中医理论中的四气五味来描述蜀葵的药性,甘、微寒、咸、寒等词语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药性的深入研究和认识。
主治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这句话描述了蜀葵的主治功能,以及其使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明确认识和实际应用。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这些内容详细介绍了蜀葵在不同病症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相应的方剂制作方法,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应用经验的积累。
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麝香半钱,水一大碗煎服。用根代花亦可。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用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治赤事宜和红花,治白带用白花。这些内容进一步展示了蜀葵在多种病症中的应用,以及与之搭配的其他药物,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智慧。
酒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痈肿不穿头。用蜀葵子为末,水调敷患处,即穿。这两句话描述了蜀葵在治疗酒糟鼻和痈肿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附方黄蜀葵瑟蜀葵不同种,但气味与功用则与蜀葵相同。治淋疾,催生,医恶 疮,消痈肿,涂汤火伤。这句话是对黄蜀葵的介绍,说明了黄蜀葵与蜀葵的相似性,以及其在治疗淋疾、催生、治疗恶疮、消痈肿和涂汤火伤等方面的应用。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药理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