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蚤休-原文
释名蚩休、螫休、紫河车、重台、重楼金线、三层草、七叶一枝花、草甘遂、白甘遂。
气味(根)苦、微寒、有毒。
主治惊阐、疟辩护人、瘰疬、痈肿。
磨醋敷痈肿蛇毒,甚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蚤休-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蚩休、螫休、紫河车、重台、重楼金线、三层草、七叶一枝花、草甘遂、白甘遂。
它的气味(指根部)是苦的、微寒的、有毒的。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惊阐、疟疾、瘰疬、痈肿。
将这种植物的粉末磨成醋,敷在痈肿和蛇毒的地方,非常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蚤休-注解
蚩休:蚩休,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螫休:螫休,与蚩休同物异名,指的也是同一种植物,即蚩休。
紫河车:紫河车,指的是一种中药材,实际上是健康人的新鲜胎盘,具有滋补强壮、养血益气的功效。
重台:重台,指的可能是重楼,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重楼金线:重楼金线,可能是指重楼的一种,其特点是叶脉呈金黄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三层草:三层草,指的可能是中药材中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
七叶一枝花:七叶一枝花,中药材名,又名重楼、蚤休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草甘遂:草甘遂,指的可能是中药材甘遂的草质部分,甘遂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白甘遂:白甘遂,指的可能是中药材甘遂的白色部分,甘遂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蚤休-评注
释名部分,首先对药物进行了解释和命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认知的细致和命名习惯。‘蚩休’、‘螫休’、‘紫河车’等名称,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民间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药物神秘力量的认可。‘重台’、‘重楼金线’、‘三层草’、‘七叶一枝花’等名称,则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将药物的形态与自然界中的景象相联系,便于记忆和传播。
气味描述中,‘苦’、‘微寒’、‘有毒’三个字,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该药物的药性。‘苦’味在中医理论中与‘心’、‘脾’等脏腑相关,常用于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等;‘微寒’则表示药物性质偏凉,适用于热病、火毒等;‘有毒’则提醒使用者在服用时需谨慎,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主治部分,‘惊阐’、‘疟辩护人’、‘瘰疬’、‘痈肿’等病症,涵盖了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说明该药物具有广泛的适应症。‘磨醋敷痈肿蛇毒,甚有效’一句,则是对该药物具体应用方法的描述,强调了其在外科、皮肤科方面的疗效。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认识、使用和传承。从药物的命名、药性描述到主治病症,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对药物特性的把握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探索。这种传承至今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