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续随子-原文
释名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小便不通。
用续随了(去皮)一两、铅丹半两,同炒,加蜜捣成团,装瓶中,埋阴焉得虎子。
春末前取出,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汤化药送下。
如病急,亦可临时合药。
水肿。
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细,压去油,再研细,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
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
五更现服,不久,腹泻,但天大亮后泻自停。
可另服厚朴汤补身体,习盐、醋一在昊,病即不复发。
症块。
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后,和药一起嚼烂,冷茶送下。
半夜后泻出积聚恶物即见药效。
蛇咬伤。
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酒送服一匙。
另用唾液调药末涂伤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续随子-译文
这种药名叫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它的味道是辛辣而温热的,并且有毒。
主要治疗小便不通的症状。使用续随子(去皮)一两、铅丹半两,一起炒,然后加入蜜捣成团,装在瓶子里,埋在阴凉处,就像得到了虎子一样。在春末之前取出,研成粉末,加入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木通汤送服。如果病情紧急,也可以临时配药。
治疗水肿。使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成细末,压去油,再研细,分成七份,每份用来治疗一个人。男子可以用酒送服,女子用荆芥汤送服。在五更时分服用,不久之后就会腹泻,但等到天大亮后腹泻就会停止。还可以服用厚朴汤来补身体,并且习惯性地每天吃盐和醋,这样病就不会再复发。
治疗症块。使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一起研成粉末,加入糯米饭和成丸子,大小如芡子。每次服用一丸,打破后,用一枚烧熟的大枣去皮核,和药一起嚼烂,用冷茶送下。半夜后泻出积聚的恶物,就可以看到药效。
治疗蛇咬伤。使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用一勺酒送服,另外用唾液调药末涂抹在伤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续随子-注解
千金子:千金子,又称千两金、菩萨豆,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续随子,属于大戟科植物。其种子富含油脂,有泻下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味辛温,有毒,有破血消症、逐水消肿的功效。
千两金:同千金子,是千金子的别称,强调其珍贵和药用价值。
菩萨豆:菩萨豆,是千金子的民间别称,因传说中菩萨曾使用此物而得。
拒冬:拒冬,指冬季,这里可能是指千金子在冬季使用,或者是指其具有抵御冬季疾病的特性。
联步:联步,可能是指多种药材配合使用,以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续随了:续随了,即续随子,是一种中药材,其种子可以入药。
铅丹:铅丹,是一种矿物药材,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具有收敛、生肌的作用。
蜜:蜜,即蜂蜜,常用作中药的赋形剂,有助于药物的作用发挥。
梧子:梧子,即梧桐子,是一种中药材,形状类似梧子,用于比较药丸的大小。
木通汤:木通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以木通为主要成分,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荆芥汤:荆芥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以荆芥为主要成分,具有散风解表的作用。
厚朴汤:厚朴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以厚朴为主要成分,具有行气、燥湿、消痰的作用。
腻粉:腻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生肌的作用。
青黛:青黛,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成分为靛蓝,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
重台:重台,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散剂:散剂,是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状,便于服用的一种剂型。
唾液:唾液,是口腔分泌的液体,具有清洁口腔、助消化的作用,在此处用于外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续随子-评注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这些名称都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千金子、千两金,从字面上理解,都暗示了其珍贵无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千金’常用来形容极其宝贵的事物,这里的千金子,可能指的是这种植物的种子价值连城。菩萨豆,则将植物与佛教联系起来,赋予了它神圣的意味。拒冬,意味着这种植物具有抵御严寒的特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联步,则可能是指这种植物的生长习性,暗示其与其他植物共同生长,相互依存。
气味辛温、有毒,这一描述揭示了千金子的药性。辛温之性,表明其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有毒则说明其药力峻猛,使用时需谨慎。在古代医学中,许多药物都是有毒的,但通过合理配伍,可以发挥其治疗作用。
主治小便不通,这一病症在古代医学中较为常见,治疗此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千金子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续随子、铅丹等药物的配伍,可能旨在通过温通、散结、利尿等作用,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
用续随子(去皮)一两、铅丹半两,同炒,加蜜捣成团,装瓶中,埋阴焉得虎子。春末前取出,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汤化药送下。如病急,亦可临时合药。这一段详细介绍了千金子的制备和使用方法。通过炒制、捣碎、加蜜等步骤,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同时,说明了在病情紧急时,可以临时配药,体现了古人对急症处理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水肿一症,在古代医学中被称为‘水胀’,治疗较为困难。千金子的使用,可能通过其利尿、消肿的作用,缓解水肿症状。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这种性别差异化的用药方法,体现了古人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症块一症,可能是指肿瘤、肿块等疾病。千金子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能旨在通过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达到消散症块的目的。使用大枣烧熟去皮核后与药同嚼,可能是为了增强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蛇咬伤一症,在古代生活中较为常见。千金子仁与重台的配伍,可能旨在通过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缓解蛇咬伤的症状。酒送服和唾液调药末涂伤处,体现了古人对内外兼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