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细辛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细辛-原文

释名亦名小辛、少辛

气味辛、温、无毒。

李明珍说:辛、温能散,所以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等症,可用本品治疗。

口疮喉痹等用它,是因它能散浮热。

辛能泄肺,所以风寒咳嗽等症可用它;辛能补肝,所以胆气不足、惊、眼目等症可用它;辛能润燥,所以耳闭、便涩者可用它。

主治中风(突然倒下,不省人事)。用细辛末吹入鼻中。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

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牙齿肿痛。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

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

此方名“聪耳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细辛-译文

它的名字也叫做小辛、少辛。

它的味道是辛辣、温和,没有毒性。李明珍说:辛辣和温和的性质可以发散,所以对于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吓等症状,可以用这种药来治疗。对于口疮和喉痹等病,用它是因为它能够发散浮热。辛辣可以泄肺,所以对于风寒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它;辛辣可以补肝,所以对于胆气不足、惊吓、眼疾等症状可以使用它;辛辣可以润燥,所以对于耳闭、大便干燥的人可以使用它。

主要治疗中风(突然倒下,失去意识)。使用细辛的粉末吹入鼻中。对于虚寒引起的呕吐和呃逆,食物无法下咽。使用半两去叶的细辛和二钱半的丁香,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柿蒂汤送服。

治疗小儿的客忤(注:这种病的症状是:脸色发青,感到惊痛,不能说话;或者颈项僵硬,出现危险迹象;或者在夜间突然惊叫不止)。使用等量的细辛和桂心,共同研成粉末,每次取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治疗口舌生疮。使用等量的细辛和黄连,共同研成粉末,涂抹在患处,漱口去除唾液。治疗小儿的口疮,可以用醋调和细辛粉末贴在肚脐上。

治疗牙齿肿痛。口中溃烂,使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

治疗鼻中息肉。使用细辛粉末,时常吹入鼻中。

治疗耳聋。将细辛粉末溶解在黄蜡中,制成小丸。每次用棉包裹一丸,塞入耳中。这个方子叫做‘聪耳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细辛-注解

小辛:小辛是细辛的别称,细辛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Asarum sieboldii’,属于马兜铃科植物。它具有辛温的药性,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状。

少辛:少辛也是细辛的别称,与‘小辛’同义,用于指代细辛这种药材。

辛:辛味,中医认为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胸闷等症状。

温:温性,中医认为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散:散具有发散、散寒、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

风寒:风寒,中医术语,指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风湿:风湿,中医术语,指因感受风湿之邪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头痛:头痛,中医术语,指头部出现疼痛的症状。

痰饮:痰饮,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聚积成痰或饮,可引起咳嗽、胸闷等症状。

胸中带气:胸中带气,中医术语,指胸部有气滞不通的感觉。

惊:惊,中医术语,指因惊吓、恐惧等原因引起的情绪不稳、心悸等症状。

口疮:口疮,中医术语,指口腔内发生溃疡、疼痛等症状。

喉痹:喉痹,中医术语,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散浮热:散浮热,指药物能够疏散浮散在体表的邪热。

泄肺:泄肺,指药物能够泄出肺中的邪气,适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等。

补肝:补肝,指药物能够滋养肝脏,适用于治疗肝气不足等。

润燥:润燥,指药物能够滋润干燥,适用于治疗燥热、便秘等。

耳闭:耳闭,中医术语,指耳朵内有阻塞感,听力下降。

便涩:便涩,中医术语,指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中风:中风,中医术语,指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出现突然倒下、不省人事等症状。

细辛末:细辛末,指将细辛研磨成粉末状。

丁香:丁香,中药材,学名为‘Syzygium aromaticum’,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柿蒂汤:柿蒂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呕吐、呃逆等症状。

客忤:客忤,中医术语,指小儿因惊吓、惊恐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桂心:桂心,中药材,指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黄连:黄连,中药材,学名为‘Coptis chinensis’,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

鼻中息肉:鼻中息肉,指鼻内生长的良性肿瘤。

黄蜡:黄蜡,指从蜂蜡中提取的黄色固体,用于制作丸药等。

聪耳丸:聪耳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耳聋、耳鸣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细辛-评注

释名亦名小辛、少辛,这是对细辛药材的别称,‘小辛’和‘少辛’体现了其药性温和、药力不猛的特点。

气味辛、温、无毒,这是对细辛药性的描述。辛味能散能行,温性则能温经散寒,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较高。

李明珍所说的‘辛、温能散’,是对细辛药效的总结。细辛具有辛散温通的特性,可以用来治疗风寒、风湿等病症。

细辛对于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等症的治疗,体现了其对于多种病症的广泛适应性。

口疮喉痹等症用细辛治疗,是因为其能散浮热,说明细辛对于热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辛能泄肺,所以风寒咳嗽等症可用它,这是对细辛药效的具体应用之一,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辛能补肝,所以胆气不足、惊、眼目等症可用它,这是对细辛补益作用的描述,说明其在调理身体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辛能润燥,所以耳闭、便涩者可用它,这是对细辛润燥作用的描述,说明其在治疗干燥症状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中风症状用细辛末吹入鼻中,这是对细辛在急救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救治原则。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与丁香配伍,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这是对细辛与其他药材配伍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的复方用药原则。

小儿客忤,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这是对细辛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儿童用药上的谨慎与细致。

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这是对细辛与其他药材配伍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口腔疾病时的针对性。

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这是对细辛在治疗儿童疾病时的外用方法,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色。

牙齿肿痛,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这是对细辛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

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这是对细辛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局部疾病时的直接作用。

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这是对细辛在治疗耳部疾病时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和独特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细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1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