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石胡荽-原文
释名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塞鼻治翳。
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 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脾寒疟疾。用石胡荽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痔疮肿痛。用石胡荽捣烂敷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石胡荽-译文
这种草药的名字有几种,叫做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它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是寒冷的,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痰喘。使用石胡荽的叶子,加上杨树的汁液,混合酒一起服用。
对于眼睛疾病,如眼翳(眼睛红肿,眼睛怕光,视线模糊,眼睛有异物感,鼻塞头痛,眼睛外部有障碍),使用晒干的石胡荽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混合研磨成粉末。先含水一口,取少许药末(像米粒大小)嗅入鼻中,直到眼泪流出。有的配方中会省略青黛。这个方子叫做‘碧云散’。用于塞鼻治疗眼翳。
治疗方法总结成一首诗:红眼睛的翳障突然出现,草中鹅不食草因此得名,频繁更换塞入鼻中,三天之内眼睛恢复明亮。
治疗牙痛。用棉花包裹鹅不食草,晒干后研磨成粉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对于一切肿胀和毒疮。使用一把石胡荽,七分穿山甲(烧存性),三钱当归尾,共同捣碎,加入一碗酒,绞取汁液服用,用剩下的渣敷在患处。
治疗湿毒胫疮。在夏季采集石胡荽,晒干后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钱粉末,五分汞粉,加入桐油调成膏。先用茶水洗净患处,然后贴上膏药包好。会有黄水流出。五到六天后病愈。
治疗脾寒疟疾。使用一把石胡荽,捣取汁液半碗,加入半碗酒服下,效果很好。
治疗痔疮肿痛。使用石胡荽捣烂后敷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石胡荽-注解
天胡荽:指石胡荽,一种中药材,又名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野园荽:同天胡荽,是石胡荽的别称,强调其野生状态。
鹅不食草:同上,石胡荽的别称。
鸡肠草:石胡荽的别称,形象地描述了其细长的叶子形状。
辛:指味道辛辣,是中药描述药性的一个方面,常用于散寒、行气等。
寒:指性质寒凉,用于清热解毒、凉血等。
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无毒性反应,是安全用药的重要指标。
痰喘:中医术语,指痰液在肺中积聚,导致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石胡荽左杨汁:石胡荽的汁液,用于治疗痰喘。
和酒服:将药物与酒混合服用,以增强药效。
目疾:指眼部疾病。
翳障:中医术语,指眼睛的表面有障碍物,如云翳,影响视力。
青黛: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川芎:中药材,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末: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
碧云散:方剂名,用于治疗眼部疾病。
塞鼻治翳:用药物塞入鼻孔治疗眼部疾病。
牙痛:指牙齿疼痛。
棉裹鹅不食草:用棉花包裹石胡荽。
怀干研末:将干燥的石胡荽研磨成粉末。
嗅入:将粉末嗅入鼻孔。
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将粉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
肿毒:中医术语,指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的病症。
穿山甲: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排脓的功效。
浇存性:指将药材烧成灰。
当归尾: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湿毒胫疮:中医术语,指小腿部位的湿毒疮。
晒收为末:将药材晒干后研磨成粉末。
汞粉:含有汞的粉末,古代用于外用药物。
桐油:一种植物油,用于调和药物。
茶洗净患处:用茶水清洗患处。
贴膏包好:将药膏贴在患处并包扎。
脾寒疟疾:中医术语,指脾脏受寒引起的疟疾。
痔疮肿痛:指痔疮肿大、疼痛。
捣烂敷贴:将药物捣碎后敷贴在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石胡荽-评注
释名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这四字分别揭示了该草药的四个别称,从这些别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草药的命名通常与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或药用特性有关。天胡荽、野园荽强调了其野生和广泛分布的特点,鹅不食草和鸡肠草则形象地描述了其形态或味道,鹅不食草的命名暗示了其可能对鹅类不具吸引力,鸡肠草则可能是因为其形状类似鸡肠。
气味辛、寒、无毒。此句对草药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辛味表明该草药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说明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内服或外用。
主治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此处介绍了石胡荽的主治作用以及具体的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利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不仅知道其作用,还知道如何使用。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石胡荽在治疗眼部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的配方和用法,以及通过诗歌的形式对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体现了古人对草药治疗的诗意表达。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此段文字描述了石胡荽在治疗牙痛中的应用,通过将草药粉末嗅入鼻孔,利用其辛散之性来缓解牙痛,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灵活运用。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这两段文字介绍了石胡荽在治疗各种肿毒和湿毒胫疮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脾寒疟疾。用石胡荽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此段文字描述了石胡荽在治疗脾寒疟疾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尝试。
痔疮肿痛。用石胡荽捣烂敷贴。此段文字描述了石胡荽在治疗痔疮肿痛中的应用,通过外敷的方式,利用其清热解毒的特性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