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知母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知母-原文

释名亦名 母、连母、 母、货母、地参、水参(水须、水浚)、荨、 藩、苦心、心草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痰嗽。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次日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不用巴豆。

久嗽气急。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

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

甲疽。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知母-译文

释名也有其他名称,叫做母、连母、母、货母、地参、水参(水须、水荃)、荨、藩、苦心、心草。

它的气味(根)是苦的、寒性的、无毒的。

主治咳嗽。使用知母和贝母各一两,研成细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晚,切三片生姜,两面蘸上药末,放在嘴里细嚼咽下,然后睡觉。第二天必定会腹泻,咳嗽会逐渐停止。体弱的人,不要使用巴豆。

久咳气急。使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用姜水泡,去皮尖,焙过),一起煎服。另外,将萝卜子和杏仁等量研成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姜汤送下,以断绝病根。

妊娠不足月,腹痛想生产。使用知母二两,研成细末,和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粥送下。

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擦。

甲疽。使用知母,烧成存性,研成末敷在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知母-注解

母:在古汉语中,‘母’字有多种含义,此处可能指某种植物的根或种子,具有滋养和繁殖功能。

连母:连母,可能是指某种植物的别名,具体指代不详。

货母:货母,可能是古代对某种商品或货物的称呼,或者是对某种物品的别称。

地参:地参,可能是指某些具有滋补作用的植物根,如人参。

水参:水参,又称水须或水浚,可能是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

荨:荨,可能是指荨麻,一种常见的植物,其叶子和果实有药用价值。

藩:藩,此处可能是指植物的枝条或叶丛,具有保护或覆盖作用。

苦心:苦心,可能是指具有苦味的植物心部,或者是形容某种药物或食物的苦味。

心草:心草,可能是指心脏形状的草,或者是某种具有心脏形状的植物的别称。

痰嗽:痰嗽,指咳嗽并伴有痰的症状,常见于呼吸道疾病。

巴豆:巴豆,一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植物种子,需谨慎使用。

生姜:生姜,一种常见的香辛料,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等功效。

杏仁:杏仁,一种植物的种子,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等功效。

萝卜子:萝卜子,即萝卜的种子,具有消食、下气、止咳等功效。

紫癜风疾:紫癜风疾,指皮肤出现紫癜并伴有风邪症状的疾病。

甲疽:甲疽,指指甲周围或指甲下的化脓性感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知母-评注

释名亦名,是对药材名称的列举,其中‘母’字出现多次,表明在古代,某些药材可能因其功效类似或生长特性而被赋予相同的名称。‘连母’、‘货母’等名称,可能是民间对其用途的简称或方言称呼,反映了古人对药材的认识和利用的多样性。

‘地参’、‘水参’等名称,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生长环境的描述,‘水须’、‘水浚’则是对其形态的描绘,这些名称的多样性增加了对药材的记忆和识别的便利。

‘荨’、‘藩’等名称,可能源于药材的形状或生长习性,‘苦心’、‘心草’则是对其味道或内部结构的描述,这些名称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特性的细致观察。

‘气味(根)苦、寒、无毒’是对知母药材根部的性味归经的描述。‘苦’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凉,适合用于清热降火的方剂。‘无毒’则是对其安全性的肯定,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安全性的重视。

‘主治痰嗽’说明知母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其药效得到了古人的认可。‘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展示了古人在用药时的精确计量,‘巴豆’的加入,则是为了增强其泻下痰浊的作用,但需注意体弱者不宜使用。

‘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描述了具体的用药方法,这种用药方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次日必泻,痰嗽渐止’则是用药后的预期效果,反映了古人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

‘久嗽气急’的描述,体现了知母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的应用。‘用知母五钱’、‘杏仁五钱’等剂量说明,古人在用药时注重剂量控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萝卜子、杏仁’等辅药的加入,可能是为了增强主药的疗效或缓解药物的副作用,体现了古人在配伍用药上的智慧。

‘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说明知母在孕妇腹痛、临产等紧急情况下的应用,‘用知母二两’的剂量,表明在紧急情况下,药物的用量可能需要加大。

‘紫癜风疾’、‘甲疽’等病症的描述,展示了知母在治疗皮肤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醋磨知母涂搽’、‘烧存性,研末敷患处’等用法,体现了古人在用药上的灵活性。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反映了古人对知母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的认知,从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主治病症到具体的用药方法,都体现了古人在中医药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知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1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