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漏篮子-原文
释名木鳖子、虎掌。
气味苦、辛、有毒。
主治恶痢冷漏疮,恶疮疠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漏篮子-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叫做木鳖子,也被称为虎掌。
它的味道是苦的、辣的,并且有毒。
主要用来治疗恶性的痢疾、冷漏疮,以及恶疮和疠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漏篮子-注解
木鳖子:木鳖子,又名木瓜、木瓜子,是一种中药材,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成熟种子。其性味苦、寒,有毒,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瘰疬、乳痈、跌打损伤等疾病。
虎掌:虎掌,是中药材的一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虎掌的块茎。其性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瘰疬、蛇虫咬伤等。
气味苦:气味苦,指药材的味道和气味,苦味在中医理论中常与清热、燥湿、泻火等功效相关。
辛:辛,指味道辛辣,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效。
有毒:有毒,指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方法,以免中毒。
恶痢冷漏疮:恶痢冷漏疮,指因寒湿内侵导致的腹泻、便溏、泄泻等症状,伴有疮疡、漏疮等。
恶疮疠风:恶疮疠风,指严重的皮肤疾病,如疥疮、风疹等,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漏篮子-评注
释名木鳖子、虎掌:此句开篇即对药物进行释名,‘木鳖子’与‘虎掌’均为中药材的名称。‘木鳖子’又名木瓜,具有消肿散结、解毒止痛的功效;‘虎掌’则是指虎掌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作用。通过释名,读者可以初步了解这两种药材的基本属性和用途。
气味苦、辛、有毒:接下来,作者描述了这两种药材的气味和毒性。‘苦’与‘辛’是中药学中常用的四气之一,分别代表药材的寒热属性,其中‘苦’多用于清热解毒,‘辛’则多用于发散风寒。‘有毒’则表明这两种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恶痢冷漏疮,恶疮疠风:此句介绍了木鳖子和虎掌的主治疾病。‘恶痢冷漏疮’指的是因寒湿引起的腹泻、便血等症状,‘恶疮疠风’则是指皮肤上的恶疮和风疹。这两种药材的应用范围较广,对于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简洁明了,通过释名、气味、主治等方面的描述,使读者对木鳖子和虎掌这两种中药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中医药学中,对药材的描述往往注重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内容,这段古文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同时,对于‘有毒’的描述也提醒了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安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