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夏枯草-原文
释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
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
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
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夏枯草-译文
解释名称: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肝虚引起的眼睛疼痛(眼泪止不住,怕光怕太阳)。使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茶水调和后服用。
治疗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摘后阴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饭前服用,用米汤送下。
治疗血崩。使用夏枯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用米汤调和后服用。
治疗产后血晕,心气几乎断绝的情况。使用夏枯草捣碎,挤出汁液服用一碗,效果极好。
治疗打伤、刀伤。将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口上。
治疗汗斑白点。使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用来洗患处。
治疗瘰疬(不论是否溃破,或者长时间成为漏管)。使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饭后过一段时间后温服。
体虚的人,可以使用夏枯草煎汁熬制成膏,服用并涂抹在患处。同时服用十全大补汤加上香附、贝母、远志效果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效是清肝明目,消除瘀血和肿瘤,还有利尿降血压的作用。民间还用它来泡茶,作为清凉解暑的药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夏枯草-注解
夕句:夕句,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可能指傍晚时分,或日落之后的时间段。
乃东:乃东,指东方,古文中的方位词,用于表示方向。
燕面:燕面,指燕麦面,古代的一种食品材料。
铁色草:铁色草,指一种植物,具体指夏枯草,具有药用价值。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气味,指药物的口感和味道;苦、辛、寒是药物的性味,寒表示性质偏凉,无毒表示药物没有毒性。
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肝虚目痛,指因肝气虚弱引起的眼部疼痛;冷泪不止,指眼泪不自主地流出;羞明畏日,指对强光敏感,害怕阳光。
夏枯草:夏枯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
香附子:香附子,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
茶汤:茶汤,指泡好的茶水。
赤白带下:赤白带下,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白色。
血崩:血崩,指女性月经量过多,甚至大出血。
产后血晕:产后血晕,指女性分娩后出现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打伤、刀伤:打伤、刀伤,指身体受到打击或切割造成的伤害。
汗斑白点:汗斑白点,指皮肤上出现的白色斑点,可能是因为汗液引起的皮肤问题。
瘰疬:瘰疬,指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由于感染或肿瘤引起的。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香附、贝母、远志:香附、贝母、远志,均为中药材,具有不同的药用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附方:附方,指附在正文之后的方剂,用于补充说明药物的用法和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夏枯草-评注
释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夏枯草的别名,其中‘夕句’寓意夏枯草在傍晚时分采摘最佳,‘乃东’、‘燕面’、‘铁色草’则是民间对其形态的描述,这些别名不仅丰富了夏枯草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厚情感。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此句描述了夏枯草的药性,苦味入心,辛味行气,寒性清热,无毒则表示其安全性。这种药性特点使得夏枯草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方面。
主治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此句说明了夏枯草的主治功能,即治疗因肝虚引起的眼部疾病,如泪液分泌过多、畏光等。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
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此句详细介绍了夏枯草的用法,以夏枯草和香附子为主要药材,研磨成粉末,用茶汤送服。这种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配伍和剂型的讲究,以发挥最大药效。
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此句说明了夏枯草在治疗带下病时的用法,强调在夏枯草开花时采摘,阴干后研磨成粉末,饭前服用,米汤送下。这体现了中医对药材采摘、加工、服用时间等方面的精细要求。
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此句描述了夏枯草在治疗血崩时的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米汤送下。这体现了中医对血崩病的重视,以及夏枯草在治疗血崩方面的独特作用。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此句说明了夏枯草在治疗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等急症时的用法,捣烂后绞汁服用,效果显著。这体现了中医在急症治疗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此句描述了夏枯草在治疗外伤时的用法,将夏枯草嚼碎后敷于伤口,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这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外伤时的简便易行和实用性。
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此句说明了夏枯草在治疗汗斑白点时的用法,煎成浓汁后洗患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作用。
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此句描述了夏枯草在治疗瘰疬时的用法,煎煮后温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瘰疬。
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此句说明了夏枯草在治疗体虚时的用法,煎汁熬膏服用,并涂于患处,同时配合十全大补汤等药物,以增强疗效。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此句总结了夏枯草的功效,包括清肝明目、消瘤、利尿降压等,并介绍了民间用法,如泡茶、清凉解暑等。这体现了夏枯草在中医药和民间传统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