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人参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人参-原文

释名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阴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用人参十两细切,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缓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续服至病愈。以方名“人参膏”。

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治中汤”(理中汤)。

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开胃化痰。用人参二两(焙)、半夏五钱(姜汁浸后焙干),共研为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三次。药中加陈皮五钱亦可。

胃寒气满,饥不能食。用人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调入鸡蛋清一个,空心服下。

胃虚恶习,或呕吐有痰。用人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沥一杯、姜汁三匙。温服。此方最宜老人。

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即 头)煮粟米粥吃。

妊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喘急欲绝。用人参末煎汤,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五至六次。

产后发喘。用人参末一两;另有苏木二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调参末内服。有特效。

产后诸虚、发热、自汁。用人参、当归,等分为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

产后大便不能,出血很多。用人参、麻子仁、枳壳(麦麸炒过),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横生倒产。用人参末、乳香末各一我,丹砂五分,共研细,加鸡蛋白一个,生姜汁三匙,搅匀后冷服。有特效。

怔忡自汗,心气不足。用人参、当归各半两,和阉猪腰子一对(切片)同煎,空心服。药渣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和药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药中亦可加乳香二钱。

肺虚久咳。用人参二两、鹿角胶(灸过)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薄荷豉汤(如葱)送下。

喘嗽咳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三钱,鸡蛋白调匀,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有效。以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

咳嗽吐血。用人参、黄芪、面粉各一两,百合五钱,共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茅根汤送下。

又方:人参、乳香、丹砂,等分为末,加乌梅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天服一丸,开水送下。

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人参五钱(焙)、侧柏叶(先蒸后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共研为末。每取二钱加入面粉二钱中,以水调成稀糊吃下。

鼻血不止。用人参、嫩柳枝,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无柳枝可用莲子心代。

阴虚尿血。用人参(焙)、黄芪(盐水灸),等分为末;另用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灸,灸过再灸,以用尽二两蜂蜜为止。每服以萝卜一片蘸药末吃,盐开水送下。

水渴。用人参末,蛋白调匀。每服一钱。一天服三、四次。

又方: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饭前以麦门冬煎汤送下。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玉壶丸”。

又方:人参一两,甘草二两(雄猪胆汁浸后加灸),脑子半钱,共研为末,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开水送下。

又方:人参一两,葛粉二两,共研为末。同时,在 猪汤一升中,加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见效。

痢久晕厥,六脉沉香。用人参、附子各一两半,每次取半两,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温服。

禁口痢。用人参、莲肉各三钱,水煎成浓汤,一口一口细吞之。或加姜汁炒过黄连三钱同煎亦可。

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用人参一两、鹿角一两、鹿角(去皮,炒过)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伤寒坏症(伤寒症或其他时疫,病久体弱,脉沉伏,不省人事)。用人参一两,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既药有效。此方名“夺命散”(即“复脉汤”)。

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用人参半两,水煮,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

筋骨风痛。用人参四两,酒泡三天,取出晒干,与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共研为末,炼蜜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饭前服,米汤送下。

小儿风 抽筋。用人参、蛤粉、丹砂,等分为末,加母猪血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送下。一天服两次。

小儿惊后眼斜。用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两次。

蜈蚣、蜂虿螫伤。用人参末涂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人参-译文

释名也有叫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的。

气味(根)是甜的、稍微有点凉、没有毒。

主治阴亏阳绝的病症(如头晕、自汗、痰鸣、脉大)。用十两人参细切,加水二十碗浸泡透,用桑柴火慢慢煎成膏。每次服用一到三碗。持续服用直到病愈。这个方子叫‘人参膏’。

胸中感觉痞塞,胁下有逆气上冲心脏。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这个方子叫‘治中汤’(即理中汤)。

脾胃气虚,不想吃饭。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这个方子叫‘四君子汤’(注: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开胃化痰。用人参二两(炒)、半夏五钱(姜汁浸泡后炒干),共同研成粉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用。一天服用三次。药中也可以加陈皮五钱。

胃寒气满,饥饿却不能吃。用人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加入一个鸡蛋清,空腹服用。

胃虚恶习,或者呕吐有痰。用人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入竹沥一杯、姜汁三勺。温服。这个方子最适合老人。

反胃(食物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即葱白)煮粟米粥吃。

孕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研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米汤送下。

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用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喘急欲绝。用人参末煎汤,每次服用一茶匙。一天服用五到六次。

产后发喘。用人参末一两;另有苏木二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调参末内服。有特效。

产后诸虚、发热、自汗。用人参、当归,等分研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

产后大便不能,出血很多。用人参、麻子仁、枳壳(麦麸炒过),共同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米汤送下。

横生倒产。用人参末、乳香末各一钱,丹砂五分,共同研细,加鸡蛋白一个,生姜汁三勺,搅匀后冷服。有特效。

怔忡自汗,心气不足。用人参、当归各半两,和阉猪腰子一对(切片)同煎,空腹服用。药渣晒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和药成丸,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枣汤送下。药中也可以加乳香二钱。

肺虚久咳。用人参二两、鹿角胶(炙过)一两,共同研为末,每次服用三钱。薄荷豉汤(如葱)送下。

喘嗽咳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三钱,鸡蛋白调匀,清晨服用,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有效。用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

咳嗽吐血。用人参、黄芪、面粉各一两,百合五钱,共同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饭前服用,茅根汤送下。

又方:人参、乳香、丹砂,等分研末,加乌梅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小,每天服一丸,开水送下。

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人参五钱(炒)、侧柏叶(先蒸后炒)、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共同研为末。每次取二钱加入面粉二钱中,以水调成稀糊吃下。

鼻血不止。用人参、嫩柳枝,等分研末。每次服用一钱,一天服用三次。没有柳枝可用莲子心代替。

阴虚尿血。用人参(炒)、黄芪(盐水炙),等分研末;另用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炙,炙过再炙,以用尽二两蜂蜜为止。每次服用萝卜一片蘸药末吃,盐开水送下。

口渴。用人参末,蛋白调匀。每次服用一钱。一天服用三、四次。

又方: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百丸,饭前以麦门冬煎汤送下。一天服用两次。这个方子叫‘玉壶丸’。

又方:人参一两,甘草二两(雄猪胆汁浸泡后加炙),脑子半钱,共同研为末,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小。每次嚼一丸,冷开水送下。

又方:人参一两,葛粉二两,共同研为末。同时,在猪汤一升中,加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勺。三次见效。

久痢晕厥,六脉沉香。用人参、附子各一两半,每次取半两,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腹温服。

禁口痢。用人参、莲肉各三钱,水煎成浓汤,一口一口细吞之。或者加姜汁炒过黄连三钱同煎也可以。

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用人参一两、鹿角一两、鹿角(去皮,炒过)五钱,共同研为末,每次服用一茶匙,米汤调下。一天服用三次。

伤寒坏症(伤寒症或其他时疫,病久体弱,脉沉伏,不省人事)。用人参一两,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即药有效。这个方子叫‘夺命散’(即‘复脉汤’)。

伤寒厥逆(身体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用人参半两,水煮,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

筋骨风痛。用人参四两,酒泡三天,取出晒干,与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共同研为末,炼蜜和药为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饭前服用,米汤送下。

小儿风抽筋。用人参、蛤粉、丹砂,等分研末,加母猪血和成丸子,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金银汤送下。一天服用两次。

小儿惊后眼斜。用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用两次。

蜈蚣、蜂虿螫伤。用人参末涂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人参-注解

黄参:黄参是人参的别称,指人参的黄色根部,常用于中医配方中,具有补气养阴的功效。

血参:血参也是人参的别称,强调人参的补血作用。

人衔:人衔是对人参的另一种称呼,寓意人参如同人的生命之根。

鬼盖:鬼盖是对人参的神秘称呼,可能与古代对人参的崇拜有关。

神草:神草是对人参的尊称,表示人参具有神奇的功效。

土精:土精指生长于土壤中的精华,人参因其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而被称为土精。

地精:地精与土精类似,也是指生长于地下的精华。

海腴:海腴指海洋中的肥美之物,此处比喻人参的珍贵。

皱面还丹:皱面还丹是一种古代炼丹术中的术语,指经过炼制后具有强身健体功效的丹药。

甘:甘味,中医理论中的五味之一,指味道甜。

微寒:微寒,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分类,指药物性质偏凉。

无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阴亏阳绝:阴亏阳绝,中医术语,指人体阴阳两虚,气血不足。

昏眩:昏眩,指头晕目眩,感觉身体失去平衡。

自汗:自汗,指不因外界气候影响而自然出汗。

痰鸣:痰鸣,指喉咙中痰液阻塞,发出声响。

脉大:脉大,指脉搏跳动幅度较大。

桑柴火:桑柴火,指用桑树柴火燃烧的火焰,常用于中医熬制药物。

白术: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

干姜: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

甘草: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痞坚:痞坚,指胸腹部有硬块,感觉不适。

胁下逆气抢心:胁下逆气抢心,指胁部有气逆向上,感觉心脏不适。

茯苓: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灸甘草:灸甘草,指经过艾灸处理的甘草,具有增强药效的作用。

姜: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作用。

枣:枣,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半夏: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陈皮:陈皮,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附子:附子,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

竹沥:竹沥,指竹子汁液,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薤白:薤白,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作用。

生地黄:生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苏木:苏木,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当归: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猪腰子:猪腰子,中药材,具有补肾益精、强腰膝的作用。

糯米:糯米,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的作用。

麻子仁:麻子仁,中药材,具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作用。

枳壳:枳壳,中药材,具有行气宽中、消食化积的作用。

乳香:乳香,中药材,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

丹砂:丹砂,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的作用。

阿胶:阿胶,中药材,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作用。

蛤粉:蛤粉,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牛胆南星:牛胆南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作用。

土茯苓:土茯苓,中药材,具有解毒、利湿、通利关节的作用。

山慈姑:山慈姑,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作用。

金银汤:金银汤,一种古代方剂,由金银花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茅根汤:茅根汤,一种古代方剂,由茅根和其他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乌梅肉:乌梅肉,中药材,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作用。

侧柏叶:侧柏叶,中药材,具有凉血止血、祛风湿的作用。

荆芥穗:荆芥穗,中药材,具有散风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

嫩柳枝:嫩柳枝,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红皮萝卜:红皮萝卜,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栝楼根:栝楼根,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

脑子:脑子,中药材,指猪脑,具有补脑益智、养血安神的作用。

葛粉:葛粉,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粳米:粳米,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

丁香:丁香,中药材,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的作用。

复脉汤:复脉汤,古代方剂,具有温阳救逆、回阳固脱的作用。

夺命散:夺命散,古代方剂,具有回阳救逆、救急的作用。

蛰虫:蛰虫,指冬眠的昆虫,此处可能指某些昆虫的虫体。

蛇:蛇,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解毒的作用。

蜂虿:蜂虿,指蜜蜂和蝎子,此处可能指蜜蜂和蝎子的毒液。

猪血:猪血,中药材,具有补血、润燥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人参-评注

释名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这一段文字是对人参的别称的列举,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人参在中医药中的重要性,也蕴含了古代人们对人参的神秘化和神化。其中,‘神草’、‘土精’、‘地精’等称谓,凸显了人参在中医药中被视为珍稀药材,具有神奇疗效的特点。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这一行是对人参根的药性进行了描述。‘甘’味表明人参具有滋补作用,‘微寒’则说明其性质温和,‘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高。这种描述符合中医药对药材性能的规范评价。

主治阴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用人参十两细切,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缓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续服至病愈。以方名“人参膏”。这一段文字详细介绍了人参膏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强调了人参在治疗阴亏阳绝等症候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医药的实践经验。

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治中汤”(理中汤)。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治中汤和四君子汤的组成和用途,反映了中医药在治疗具体病症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开胃化痰。用人参二两(焙)、半夏五钱(姜汁浸后焙干),共研为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三次。药中加陈皮五钱亦可。胃寒气满,饥不能食。用人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调入鸡蛋清一个,空心服下。胃虚恶习,或呕吐有痰。用人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沥一杯、姜汁三匙。温服。此方最宜老人。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即 头)煮粟米粥吃。妊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喘急欲绝。用人参末煎汤,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五至六次。产后发喘。用人参末一两;另有苏木二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调参末内服。有特效。产后诸虚、发热、自汁。用人参、当归,等分为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产后大便不能,出血很多。用人参、麻子仁、枳壳(麦麸炒过),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横生倒产。用人参末、乳香末各一我,丹砂五分,共研细,加鸡蛋白一个,生姜汁三匙,搅匀后冷服。有特效。怔忡自汗,心气不足。用人参、当归各半两,和阉猪腰子一对(切片)同煎,空心服。药渣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和药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药中亦可加乳香二钱。肺虚久咳。用人参二两、鹿角胶(灸过)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薄荷豉汤(如葱)送下。喘嗽咳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三钱,鸡蛋白调匀,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有效。以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咳嗽吐血。用人参、黄芪、面粉各一两,百合五钱,共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茅根汤送下。又方:人参、乳香、丹砂,等分为末,加乌梅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天服一丸,开水送下。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人参五钱(焙)、侧柏叶(先蒸后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共研为末。每取二钱加入面粉二钱中,以水调成稀糊吃下。鼻血不止。用人参、嫩柳枝,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无柳枝可用莲子心代。阴虚尿血。用人参(焙)、黄芪(盐水灸),等分为末;另用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灸,灸过再灸,以用尽二两蜂蜜为止。每服以萝卜一片蘸药末吃,盐开水送下。水渴。用人参末,蛋白调匀。每服一钱。一天服三、四次。又方: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饭前以麦门冬煎汤送下。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玉壶丸”。又方:人参一两,甘草二两(雄猪胆汁浸后加灸),脑子半钱,共研为末,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开水送下。又方:人参一两,葛粉二两,共研为末。同时,在猪汤一升中,加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见效。痢久晕厥,六脉沉香。用人参、附子各一两半,每次取半两,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温服。禁口痢。用人参、莲肉各三钱,水煎成浓汤,一口一口细吞之。或加姜汁炒过黄连三钱同煎亦可。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用人参一两、鹿角一两、鹿角(去皮,炒过)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伤寒坏症(伤寒症或其他时疫,病久体弱,脉沉伏,不省人事)。用人参一两,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既药有效。此方名“夺命散”(即“复脉汤”)。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用人参半两,水煮,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筋骨风痛。用人参四两,酒泡三天,取出晒干,与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共研为末,炼蜜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饭前服,米汤送下。小儿风抽筋。用人参、蛤粉、丹砂,等分为末,加母猪血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小儿惊后眼斜。用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两次。蜈蚣、蜂虿螫伤。用人参末涂敷。这一大段文字详细介绍了人参在多种病症中的应用,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科,展现了人参在中医药中的广泛应用和其作为滋补强身的功效。

这些古文内容不仅是对人参药性的详细描述,也是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记录。通过对这些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医药学对人参的认识和应用,以及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独特方法和疗效。同时,这些古文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物配伍、煎煮方法、服用时间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们今天的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人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8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