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硝石-原文
释名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气味苦、寒、无毒。
李时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
主治头痛欲死。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心腹痛。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此方名“火龙丹”。
腰腹痛。也用火龙丹。
眼红肿痛。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次早,盐水洗去。
眼目障翳。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点眼。
喉痹。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清水送下。
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此方名“透格散”。一般小便不通者。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 在患处。巾冷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一日服三次。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
附方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硝石-译文
硝石的别名有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寒冷、没有毒性。李时珍认为:应该是辣的、苦的、非常温热、没有毒性。
主治头痛得要死。用硝石的粉末吹入鼻孔内,就会痊愈。心腹痛。用硝石和雄黄各一钱,研成粉末。每次取少许点在眼眶内,就会痊愈。这个方子名叫‘火龙丹’。
腰腹痛。也可以用火龙丹。眼红肿痛。用硝石研成粉末,睡觉时取少许放入眼眶内。第二天早上,用盐水洗去。
眼目有障碍。用硝石一两,熔化在铜器中,加入用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点在眼睛上。
喉咙痛。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同研成粉末,吹入喉咙内。
伏暑引起的腹泻和痢疾,以及肠风导致的下血。用硝石和硫磺各一两,白矾和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同研成粉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清水送下。
五种淋病(一、劳淋:因劳累虚弱,小便不通,小腹剧痛。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出血,疼痛难忍。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剧痛。四、气淋:小腹满痛,尿后常有余滴。五、石淋:小便不出,只排出石砂,小腹胀痛)。用上等硝石一两,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劳淋的人,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便后应该服用补虚的丸散。血淋和热淋的人,都用冷水送下。气淋的人,用木通煎汤送下。石淋的人,用温水送下,但必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这个方子名叫‘透格散’。
一般小便不通的人,也可以服用透格散,用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出现疮肿和疹子)。用硝石三两,溶解在一升开水中泡化。然后用厚毛巾浸水拧干,敷在患处。毛巾变冷后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感觉恶寒发热,膀胱急迫,小腹膨胀,全身发黄,只是额头发黑,因此称为‘黑疸’)。用硝石和矾石(烧过),等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茶匙,用大麦汁送下。一天服用三次。服用后,如果小便变黄,变黑,就是即将痊愈的迹象。
附方:硝石初煎炼时,有细小的芒刺,形状像朴硝,因此也有‘硭硝’的名字。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物质。(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硝石-注解
硝石:硝石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常用于医药、火药、肥料等。在古代医药中,硝石被用作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它也被称为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等,名称繁多,但主要成分一致。
气味:指药物的口感和气味,中医认为药物的气味与其疗效有关。
辛:指药物的辛辣味,中医认为辛味药物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苦:指药物的苦味,中医认为苦味药物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寒:指药物的寒性,中医认为寒性药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温:指药物的温热性质,中医认为温热药物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头痛欲死:形容头痛非常严重,几乎无法忍受。
雄黄: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
火龙丹:古代一种以硝石为主要成分的药物,用于治疗头痛、心腹痛等。
腰腹痛:腰部和腹部疼痛的症状。
眼红肿痛:眼睛发红、肿胀、疼痛的症状。
黍米大:形容极小的量,约为一粒黍米的大小。
盐水:盐溶解于水制成的溶液,有消毒、消炎的作用。
眼目障翳:眼睛前方有障碍物,影响视力。
片脑: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磺,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喉痹:喉咙疼痛、不适的症状。
硼砂: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硼酸钠,有消炎、解毒的作用。
脑子: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消炎、解毒的作用。
伏暑泻痢:因夏季中暑引起的腹泻、痢疾。
肠风下血:因肠道疾病引起的出血。
白矾: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有收敛、消炎的作用。
滑石: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硅酸镁,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面粉:小麦磨成的粉末,用于制作食物。
梧子大:形容极小的量,约为一粒梧桐子的大小。
清水:纯净的水,无杂质。
五种淋疾:指五种不同类型的淋病,包括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
葵子末:葵花的种子磨成的粉末。
木通:一种植物,其茎可用于治疗尿路疾病。
背疽初起:背部初发的疮肿。
恶寒:感觉寒冷,怕冷。
瘾疹:皮肤上出现的红色丘疹。
女劳黑疸:一种病名,表现为傍晚时发热、恶寒、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但额头黑色。
矾石: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有收敛、消炎的作用。
大麦汁:大麦煮成的汁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朴硝: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酸钠,与硝石不同。
硝酸钾:硝石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白色结晶体。
硫酸钠:朴硝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白色粉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硝石-评注
释名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这一段首先对硝石的别称进行了列举,其中‘北帝玄珠’的命名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物质的神秘化和神化倾向,将硝石与北帝(即北方之神)联系起来,赋予了其神圣的色彩。
气味苦、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这里提到了硝石的气味和药性,其中‘苦’和‘寒’是中医对药物性质的基本描述,而李时珍的补充说明则体现了明代对药物认识的深入,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
主治头痛欲死。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心腹痛。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此方名‘火龙丹’。腰腹痛。也用火龙丹。眼红肿痛。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次早,盐水洗去。眼目障翳。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点眼。喉痹。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硝石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头痛、心腹痛、腰腹痛、眼疾、喉痹等,展现了硝石在古代医药中的广泛应用。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清水送下。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此方名‘透格散’。一般小便不通者。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这些内容详细介绍了硝石在不同病症中的具体用法,以及与其他药材的配伍,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治疗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 在患处。巾冷再换。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一日服三次。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这两段描述了硝石在治疗特定疾病中的应用,如背疽和女劳黑疸,反映了硝石在古代医学中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附方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这段内容解释了硝石与朴硝的区别,体现了古代医学对药物成分和性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药物命名和分类的细致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