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面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面-原文

释名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

或曰饥荒则生之。

唐玄宗天宝三载,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石化为面,贫民取食之。

宪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人取食之。

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饥,乡宁县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饼饵。

仁宗嘉祐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五月,钟离县地生面。

哲宗元丰三年五月,青州临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

搜集于此,以备食者考求云。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

蛇虫蜂狼犬毒箭等伤,并末傅之。

明目去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面-译文

石面不是经常出现的,也是一种吉祥的东西。有人说在饥荒的时候会出现。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武威番禾县,有一股醴泉涌出,石头变成了面,贫民们就取来吃。宪宗元和四年,山西的云州、蔚州、代州的山谷之间,石头也变成了面,人们去取来吃。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的百姓遭遇饥荒,乡宁县的山上长出了像面一样的石脂,可以用来做饼和糕点。仁宗嘉祐七年三月,彭城的地里长出了面;五月,钟离县的地里也长出了面。哲宗元丰三年五月,青州的临朐、益都两地的石头都变成了面,人们去取来吃。把这些情况收集在这里,是为了方便想要了解这些情况的人查阅。

这种石面的味道是甜的,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来治疗药物中毒、蛊毒,以及金石类药物引起的痈疽、口渴等病,还能消除跌打损伤后的瘀血,止住热病引起的疯狂和惊痫,促进月经流通,解除风湿肿痛,消除淋病,以及用水磨成粉末服用。对于蛇虫、蜜蜂、狼犬的毒箭等造成的伤害,也可以用粉末敷上。还有明目去翳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面-注解

石面:石面指的是天然形成的,类似面粉的矿物质物质,有时在饥荒时期被贫困民众采集作为食物。这种物质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有时与自然灾害或祥瑞事件相关联。

瑞物:瑞物是指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的物品或现象,通常与好运或天意相联系。

饥荒:饥荒是指由于粮食短缺导致的严重食物匮乏,常常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

醴泉:醴泉是指甘甜的泉水,常被视作吉祥的象征,与长寿和健康相关。

宪宗元和四年:宪宗元和四年指的是唐朝皇帝李纯的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

山西云、蔚、代三州:云、蔚、代三州是唐朝时期山西地区的三个州,具体指的是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宋真宗祥符五年:宋真宗祥符五年指的是宋朝皇帝赵恒的祥符五年,即公元1002年。

慈州:慈州是宋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乡宁县:乡宁县是宋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仁宗嘉祐七年:仁宗嘉祐七年指的是宋朝皇帝赵祯的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

彭城:彭城是宋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

钟离县:钟离县是宋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

哲宗元丰三年:哲宗元丰三年指的是宋朝皇帝赵煦的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

青州临朐、益都:青州临朐、益都是宋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金石药:金石药是指以金属或矿物为原料制成的药物,有时具有强烈的毒性。

痈疽:痈疽是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是古代常见的疾病。

渴疾:渴疾是指严重的口渴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消扑损瘀血:消扑损瘀血是指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等症状。

热狂惊痫:热狂惊痫是指由于热病引起的狂躁、惊恐和癫痫等症状。

通月经:通月经是指治疗月经不调或闭经等症状。

解风肿:解风肿是指治疗由风寒引起的肿胀。

除淋:除淋是指治疗淋病,即泌尿系统感染。

水磨服:水磨服是指将药物磨成粉末后,用水调和服用的方法。

末傅之:末傅之是指将药物末(粉末)敷在伤口上。

明目去翳:明目去翳是指治疗视力模糊或眼翳(眼内的薄膜)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面-评注

释名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

这句话开篇点题,释名石面,意指那些不常生长于石面的奇物。‘不常生’三字,既强调了石面的稀有性,又暗示了其非凡之处。‘亦瑞物也’则是对这种奇物的肯定,认为其具有吉祥的寓意,可能预示着某种好运或吉祥之事的发生。从古文化角度出发,这种石面可能被视为一种神迹,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或曰饥荒则生之。

‘或曰’二字表明这一说法并非定论,而是存在争议。‘饥荒则生之’这句话,揭示了石面出现的特定条件,即饥荒时期。在古代,饥荒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人们为了生存,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这句话可能暗示了石面作为一种救荒物资的出现,具有某种神秘力量。

唐玄宗天宝三载,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石化为面,贫民取食之。

此句描述了唐代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的奇观,石化为面,贫民得以取食。这里的‘醴泉’指的是甘美的泉水,‘石化为面’则是一种自然现象,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异象的记录和记载。此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饥荒的应对措施,即利用自然资源来缓解民生问题。

宪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人取食之。

这句话与上句类似,记录了宪宗元和年间山西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对于自然异象的关注,以及人们对于这些现象的利用。

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饥,乡宁县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饼饵。

这句话描述了宋真宗祥符年间慈州民饥,乡宁县山生石脂如面的情况。‘石脂如面’表明这种石脂与面粉相似,可以用来制作食品。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在面对饥荒时,能够灵活利用自然资源,寻找替代食品的智慧。

仁宗嘉祐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五月,钟离县地生面。

这两句话分别记录了仁宗嘉祐年间彭城和钟离县地生面的现象。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异象的持续关注,以及对于这些现象的记录和传播。

哲宗元丰三年五月,青州临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

这句话描述了哲宗元丰年间青州临朐、益都石皆化面的情况。这与之前的记载相似,再次强调了古代对于自然异象的关注和记录。

搜集于此,以备食者考求云。

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记载,表明这些异象被搜集起来,是为了供后人参考和探究。这反映了古代对于知识传承和学术研究的重视。

气味甘,平,无毒。

这句话对石面的性质进行了描述,‘甘’和‘平’表明石面具有甜味,性质温和,‘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这种描述可能基于古代的医药知识,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奇物的认识。

主治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

这段话详细介绍了石面的药用价值。‘解药毒蛊毒’表明石面可以解药毒和蛊毒,‘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则表明石面可以治疗由金石药物引起的病症。‘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等描述,进一步说明了石面的多功能性,体现了古代医药学的丰富知识。

蛇虫蜂狼犬毒箭等伤,并末傅之。

这句话描述了石面在治疗外伤方面的应用,包括蛇虫蜂狼犬毒箭等造成的伤害。‘末傅之’表明可以将石面敷于伤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明目去翳。

这句话说明了石面还具有明目的功效,可以去除眼翳,即眼部的障翳。这反映了古代对于眼部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面》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8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