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橙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橙-原文

释名金毯、鹄壳。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洗去酸汁,切细,用盐,蜜调产,煎好收存,止恶心,去胃中浮风恶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橙-译文

这种东西叫做金毯、鹄壳。

它的味道是酸的,性质是寒冷的,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用途是清洗酸性的汁液,需要将其切成细末,然后用盐和蜜来调和,煎煮好后保存起来,可以用来止住恶心,去除胃中的浮风和恶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橙-注解

金毯:金毯,古称‘金缕衣’,是一种古代用金线绣成的衣物,象征富贵和尊贵。在古文中,‘金毯’可能指的是一种类似金缕衣的珍贵物品,或者是比喻某种珍贵或华美的东西。

鹄壳:鹄壳,指天鹅的羽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鹅因其纯洁、高贵的形象,常被用来象征美好和高洁。在这里,‘鹄壳’可能是指用天鹅羽毛制成的物品,或者是比喻某种纯洁、高贵的事物。

酸:酸,指味道酸的食物或药物。在中医理论中,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汗多等症。

寒:寒,指性质寒冷,与热相对。在中医理论中,寒性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血热等症状。

无毒:无毒,指药物或食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洗去酸汁:指用药物或方法去除酸性的液体。

切细:将药物切成细小的片或末,以便于煎煮或服用。

盐:盐,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也具有药用价值。在中医中,盐具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作用。

蜜:蜜,指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

调产:调产,可能是指调和药物,使其达到适宜的剂量和比例。

煎好收存:煎煮药物至适宜的程度后,将其保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止恶心:指药物或方法能够停止恶心,适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等症状。

去胃中浮风恶气:指药物或方法能够去除胃中的风邪和恶气,适用于治疗胃部不适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橙-评注

释名金毯、鹄壳:此句中,‘释名’即解释名称,‘金毯’与‘鹄壳’均为药材的别称。‘金毯’可能是指药材的颜色如同金色般华丽,而‘鹄壳’则可能是指药材的外形类似于鸟类的羽毛,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些植物的种子壳或果实壳。在古文中,这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命名药材,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记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气味酸、寒、无毒:这一句描述了药材的气味和性质。‘气味’指的是药材的香气和味道,‘酸’和‘寒’是药材的性味,‘无毒’则表明了药材的安全性。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决定其功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酸味入肝,寒性则能清热解毒,无毒则说明药物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里对药材性质的描述,为后文的主治功能提供了依据。

主治洗去酸汁,切细,用盐,蜜调产,煎好收存:这一句说明了药材的具体用法。‘主治’指的是药材的主要治疗作用,‘洗去酸汁’可能是指用该药材来治疗酸性的病症,‘切细’是指将药材切成小块,以便于煎煮,‘用盐,蜜调产’则是指在使用时,需要用盐和蜜来调和药材,‘煎好收存’则是指将煎好的药液保存起来,以便于随时使用。这些详细的用法说明,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应用的精准和科学。

止恶心,去胃中浮风恶气: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药材的治疗效果。‘止恶心’是指药材可以缓解恶心症状,‘去胃中浮风恶气’则是指可以消除胃部的不适感,包括因风邪引起的胃部疼痛和不适。这些功效与药材的性味相符合,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对症下药’的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6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