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阿魏-原文
释名阿虞、薰渠、哈昔尼。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疝疼痛(败精恶血,结在阴囊,并非一般的偏坠)用阿魏二两,裹在醋和荞麦面作成的饼中,火上煨熟;另用大槟榔二枚,钻孔,乳行填满,也裹在荞面中煨熟;另用硇砂末一钱,赤芍药一两,各药一起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酒送下。
脾积结块,用鸡蛋五个、职权魏五分、黄蜡一两,同煎化,分十次空心服,水送下。诸物不忌,腹痛无妨。十日后大便下血即愈。
腹内一般痞块。用阿魏五钱、五灵脂(炒令烟尽)五钱,共研为末,调狗胆汁和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唾液送下。忌羊肉醋面。
疟疾寒热。用阿魏、胭脂各一块、如豆大,研匀,调蒜膏敷虎口上。
又方:用阿魏、丹砂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服,参汤送下。
牙齿虫痛。用阿魏、臭黄,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在。每取一丸,棉裹纳入齿痛一侧的耳中,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阿魏-译文
阿虞、薰渠、哈昔尼的名称解释。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疝疼痛(败精恶血,结在阴囊,并非一般的偏坠):使用阿魏二两,包裹在用醋和荞麦面制成的饼中,用火烤熟;再取大槟榔两枚,钻孔后用乳汁填满,也包裹在荞麦面中烤熟;另外,用硇砂末一钱,赤芍药一两,将这些药混合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饭前服用,用酒送下。
脾积结块:使用五个鸡蛋、职权魏五分、黄蜡一两,一起煎化,分十次空腹服用,用水送下。各种食物都不忌讳,腹痛无妨。十天后大便出血即愈。
腹内一般痞块:使用阿魏五钱、五灵脂(炒至烟尽)五钱,共同研成粉末,用狗胆汁调和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用唾液送下。忌食羊肉和醋面。
疟疾寒热:使用阿魏、胭脂各一块,大小如豆,研磨均匀,调匀蒜膏敷在虎口上。
另一种方法:使用阿魏、丹砂各一两,共同研磨成粉末,加入米糊调和成丸子,大小如皂角子。每次服用一丸,空腹服用,用参汤送下。
牙齿虫痛:使用阿魏、臭黄,等分研磨成粉末,加入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绿豆。每次取一丸,用棉花包裹后放入牙痛一侧的耳中,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阿魏-注解
阿虞:阿虞,古称阿魏,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行气止痛、消积化瘀的功效。
薰渠:薰渠,即薰草,是一种香草,具有芳香通窍、行气止痛的作用。
哈昔尼:哈昔尼,古称蛤蜊,是一种贝类,具有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的功效。
阿魏:阿魏,是一种植物,其树脂入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
醋:醋,一种发酵的酸味液体,具有调味、消食、散瘀等作用。
荞麦面:荞麦面,由荞麦磨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硇砂末:硇砂末,即硇砂,是一种矿物,具有消积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赤芍药:赤芍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入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止痛的功效。
硇砂:硇砂,是一种矿物,具有消积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大槟榔:大槟榔,一种热带植物,其果实入药,具有消积、行气、止痛的作用。
乳行:乳行,即乳汁,具有滋养、润燥、通乳的作用。
黄蜡:黄蜡,一种动物蜡,具有润燥、生肌、散结的作用。
狗胆汁:狗胆汁,即狗胆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散瘀的作用。
羊肉:羊肉,即羊的肉,具有温补作用,但某些情况下需忌食。
蒜膏:蒜膏,由蒜泥和油脂混合制成,具有温中散寒、解毒止痛的作用。
丹砂:丹砂,一种矿物,具有镇静安神、解毒止痛的作用。
参汤:参汤,由人参煎煮而成,具有补气养阴、扶正固本的作用。
臭黄:臭黄,一种草本植物,其根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虎口:虎口,指手背与拇指根部交界处的凹陷处,是人体穴位之一。
皂角子:皂角子,即皂荚的种子,具有润燥通便、散结止痛的作用。
牙齿虫痛:牙齿虫痛,指牙齿因虫蛀或牙龈疾病引起的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阿魏-评注
释名阿虞、薰渠、哈昔尼。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药物的别名,阿虞、薰渠、哈昔尼,这些名称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反映了古代药物名称的多样性。同时,这些名称的使用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属性的认知和对其功效的描述。
气味辛、平、无毒。这句话对药物的性质进行了描述,辛味表示药物具有辛散的特性,平性则说明其性质平和,无毒则表示药物安全性较高,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主治疝疼痛(败精恶血,结在阴囊,并非一般的偏坠)用阿魏二两,裹在醋和荞麦面作成的饼中,火上煨熟;另用大槟榔二枚,钻孔,乳行填满,也裹在荞面中煨熟;另用硇砂末一钱,赤芍药一两,各药一起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酒送下。此段详细描述了治疗疝疼痛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阿魏、槟榔等药物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脾积结块,用鸡蛋五个、职权魏五分、黄蜡一两,同煎化,分十次空心服,水送下。诸物不忌,腹痛无妨。十日后大便下血即愈。此段描述了治疗脾积结块的方法,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禁忌和服药后的反应,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细致入微。
腹内一般痞块。用阿魏五钱、五灵脂(炒令烟尽)五钱,共研为末,调狗胆汁和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唾液送下。忌羊肉醋面。此段描述了治疗腹内痞块的方法,使用了阿魏、五灵脂等药物,并结合了饮食禁忌,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综合性和个性化。
疟疾寒热。用阿魏、胭脂各一块、如豆大,研匀,调蒜膏敷虎口上。又方:用阿魏、丹砂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服,参汤送下。这两段描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分别使用了外敷和内服两种方式,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牙齿虫痛。用阿魏、臭黄,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在。每取一丸,棉裹纳入齿痛一侧的耳中,有效。此段描述了治疗牙齿虫痛的方法,通过药物外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简便易行和注重局部治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