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楝-原文
释名苦楝。
实名金铃子。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热厥心前(或发或止,身热足寒,长期不愈)先灸大溪、昆仑两穴,引热下行,然后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元胡索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小儿冷疝(气痛、阴囊浮肿)。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治疝肿痛。阴囊偏坠。用楝子肉五两,分作五份:一两用破故纸二钱炒黄,一两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两用莱菔子一钱同炒, 一两用牵牛子三钱同炒,一两用斑蝥七枚(去头足)同炒。炒后,分别拣去食盐、莱菔、牵牛、班蝥,只留破故纸、茴香,与楝子同研为末,加酒、面糊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窍主服,酒送下。
又方:用楝子经酒润过,取肉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麦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再加破故纸(酒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一起研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又方:有楝子肉四十九个,分作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钱同炒,一分同破故纸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黑牵牛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食盐二钱同炒,一份用萝卜子二钱半同炒,一份用巴豆十四个同炒,一份用斑蝥十四个(去头足)同炒。炒后,分别拣去萝卜子、巴豆、斑蝥三味,另加入青木香五钱,南木香、官桂各二钱半,各药共研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脏毒下血。用苦楝子炒黄并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米汤送下。
腹中有虫。用楝实在苦酒中浸一夜,棉裹好,塞入肛门内。一天换二次。
小便如膏,排出困难。用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小儿疳疾。用苦楝子、川芎,等分为末,加猪胆汁调成丸子,米汤帝服适量。
根及木皮:消渴有虫。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细,焙干,加麝香少许,添水二碗,煎成一碗,空心服下。打下虫后,其渴自止。
小儿蛔虫。用楝木皮削去苍皮,加水煮汁,随小儿年龄适量饮食。
又方:用楝木皮研末,米汤送服二钱。
又方:用根皮同鸡蛋煮熟,空心吃睛,次日可将虫打邮。
又方:用苦楝皮二两、白芜荑半两,共研为末,每取一、二钱,水煎服。此方“抵圣散”。
又方:用楝白皮(去粗)二斤,切细,加不一斗,煮成汁三升,再熬成膏。五更时,温酒送服一匙,以虫下为度。
小儿诸疮(恶疮、秃疮、蠼螋疮、浸淫疮等)。用楝树皮或枝烧灰敷疮上。如是干疮,则用猪油调灰涂搽。
蜈蚣或蜂螫伤。和楝树枝叶捣汁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楝-译文
这种植物的别名叫苦楝,真正的名字是金铃子。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是寒的,并且有一定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热厥心前(症状有发作和停止,身体发热,脚部寒冷,长期不愈)的病症,首先用艾灸大溪、昆仑两个穴位,引导热量下行,然后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元胡索各一两,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温酒调和后服用。
治疗小儿的冷疝(气痛、阴囊浮肿),使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同磨成粉末,加入酒和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盐汤送服。
治疗疝气肿痛和阴囊偏坠,使用楝子肉五两,分成五份:一份用破故纸二钱炒黄,一份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份用莱菔子一钱同炒,一份用牵牛子三钱同炒,一份用斑蝥七枚(去头足)同炒。炒好后,分别拣去食盐、莱菔、牵牛、斑蝥,只留下破故纸、茴香,与楝子一起磨成粉末,加入酒、面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用酒送服。
又有一种方法:用楝子经过酒润湿后,取肉一斤,分成四份:一份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麦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再加入破故纸(酒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一起磨成粉末,用酒煮面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用盐汤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又有一种方法:有楝子肉四十九个,分成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钱同炒,一份同破故纸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黑牵牛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食盐二钱同炒,一份用萝卜子二钱半同炒,一份用巴豆十四个同炒,一份用斑蝥十四个(去头足)同炒。炒好后,分别拣去萝卜子、巴豆、斑蝥三味,另加入青木香五钱,南木香、官桂各二钱半,各药共同磨成粉末,用酒煮面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饭前服用,用盐汤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疗脏毒下血,使用苦楝子炒黄并磨成粉末,加入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用米汤送服。
腹中有虫,使用楝实在苦酒中浸泡一夜,用棉包裹好,塞入肛门内。一天更换两次。
小便如膏,排出困难,使用苦楝子、茴香等量,炒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温酒送服。
治疗小儿的疳疾,使用苦楝子、川芎,等量磨成粉末,加入猪胆汁调成丸子,用米汤适量服用。
根和树皮:治疗消渴有虫的病症,使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细,焙干,加入少许麝香,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空腹服用。打下虫后,其渴自然停止。
治疗小儿的蛔虫,使用楝木皮削去外皮,加水煮汁,根据小儿的年龄适量饮用。
又有一种方法:使用楝木皮磨成粉末,用米汤送服二钱。
又有一种方法:使用根皮和鸡蛋煮熟,空腹吃,次日可以将虫打下来。
又有一种方法:使用苦楝皮二两、白芜荑半两,共同磨成粉末,每次取一、二钱,水煎服。这个方子叫做‘抵圣散’。
又有一种方法:使用楝白皮(去粗)二斤,切细,加入一斗水,煮成汁三升,再熬成膏。五更时,用温酒送服一匙,以虫下为度。
治疗小儿的各种疮(恶疮、秃疮、蜈蚣疮、浸淫疮等),使用楝树皮或枝烧灰敷在疮上。如果是干疮,则用猪油调灰涂擦。
治疗蜈蚣或蜂蛰伤,将楝树枝叶捣汁涂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楝-注解
苦楝:苦楝,又称金铃子,是一种落叶乔木,其果实、树皮、根皮等部分在中医药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等功效。
金铃子:金铃子是苦楝的别称,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
热厥心前:热厥心前是指因热邪内蕴所致的心前区疼痛,表现为心前区发热、足冷等症状。
大溪、昆仑两穴:大溪、昆仑是中医穴位,大溪位于小腿外侧,昆仑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于治疗热厥心前等症。
元胡索:元胡索,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小儿冷疝:小儿冷疝是指小儿因寒邪所致的疝气,表现为气痛、阴囊浮肿等症状。
吴茱萸:吴茱萸,中药材,具有温中止泻、止痛等作用。
破故纸:破故纸,中药材,具有温中止泻、收敛止血等作用。
小茴香:小茴香,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作用。
莱菔子:莱菔子,中药材,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止痛等作用。
牵牛子:牵牛子,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去积等作用。
斑蝥:斑蝥,中药材,具有破血逐瘀、消肿止痛等作用,但有小毒。
破故纸、茴香:破故纸和茴香,两种中药材的合称,具有温中止泻、止痛等作用。
巴戟肉:巴戟肉,中药材,具有补肾壮阳、祛风湿等作用。
广木香:广木香,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等作用。
青木香:青木香,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
南木香:南木香,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
官桂:官桂,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作用。
消渴有虫:消渴有虫是指因消渴(糖尿病)引起的虫积病症。
楝根白皮:楝根白皮,楝树的根部白色树皮,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渴等作用。
麝香:麝香,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作用,但极为珍贵。
蛔虫:蛔虫,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诸疮:诸疮,泛指各种皮肤疮疡、溃疡等疾病。
蜈蚣:蜈蚣,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其毒液可引起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
蜂螫伤:蜂螫伤,被蜜蜂、黄蜂等昆虫螫伤造成的伤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楝-评注
释名苦楝,实名金铃子。这两句话是对苦楝植物的命名解释,苦楝的别名是金铃子,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属性的认知和命名习惯。
气味苦、寒、有小毒。这里的‘气味’指的是药物的药性,苦楝的药性苦寒,有小毒,说明其药效偏于清热解毒,但使用时需注意其毒性。
主治热厥心前(或发或止,身热足寒,长期不愈)先灸大溪、昆仑两穴,引热下行,然后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元胡索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此段详细描述了苦楝的药用方法,包括穴位灸疗和内服药物,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综合思路。
小儿冷疝(气痛、阴囊浮肿)。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这里针对小儿病症的用药,强调了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小儿用药特色。
治疝肿痛。阴囊偏坠。用楝子肉五两,分作五份:一两用破故纸二钱炒黄,一两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两用莱菔子一钱同炒, 一两用牵牛子三钱同炒,一两用斑蝥七枚(去头足)同炒。炒后,分别拣去食盐、莱菔、牵牛、班蝥,只留破故纸、茴香,与楝子同研为末,加酒、面糊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窍主服,酒送下。此段详细介绍了治疗疝气肿痛的方法,用药复杂,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又方:用楝子经酒润过,取肉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麦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再加破故纸(酒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一起研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展示了古人对药物的精妙配伍,以及用药的严谨态度。
脏毒下血。用苦楝子炒黄并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米汤送下。这里针对脏毒下血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病证的细致观察和针对性治疗。
腹中有虫。用楝实在苦酒中浸一夜,棉裹好,塞入肛门内。一天换二次。此段描述了治疗腹中虫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小便如膏,排出困难。用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此方针对小便不通的症状,展示了中医治疗尿路问题的方法。
小儿疳疾。用苦楝子、川芎,等分为末,加猪胆汁调成丸子,米汤帝服适量。此方治疗小儿疳疾,体现了中医对小儿病症的针对性治疗。
根及木皮:消渴有虫。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细,焙干,加麝香少许,添水二碗,煎成一碗,空心服下。打下虫后,其渴自止。此方针对消渴和虫病,展示了古人对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小儿蛔虫。用楝木皮削去苍皮,加水煮汁,随小儿年龄适量饮食。又方:用楝木皮研末,米汤送服二钱。又方:用根皮同鸡蛋煮熟,空心吃睛,次日可将虫打邮。又方:用苦楝皮二两、白芜荑半两,共研为末,每取一、二钱,水煎服。此方‘抵圣散’。这些方子展示了古人对小儿蛔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煮汁、研末等多种形式。
小儿诸疮(恶疮、秃疮、蠼螋疮、浸淫疮等)。用楝树皮或枝烧灰敷疮上。如是干疮,则用猪油调灰涂搽。这里针对小儿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皮肤病治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蜈蚣或蜂螫伤。和楝树枝叶捣汁搽。此方针对蜈蚣或蜂螫伤的治疗,反映了古人对常见伤害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