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栀子-原文
释名木丹、越桃、鲜支。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鼻血。用山栀子烧灰吹入鼻中。屡试皆效。
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盐少许,俣捣烂贴脐上及阴囊,过一会即通。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不、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热水肿。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伤折肿痛。用栀子、白面同捣烂,敷涂痛处,甚效。
汤烫火烧。用栀子末和鸡蛋清调浓敷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栀子-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木丹、越桃、鲜支。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是寒性的,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鼻出血。使用山栀子烧成灰,吹入鼻中。多次尝试都有效。
对于小便不通的情况,使用十四个栀子仁、一个独头蒜和少许盐,捣烂后贴在肚脐上和阴囊上,过一会儿就能通便。
对于血淋引起的疼痛,使用等量的生栀子和滑石,用葱汤送服。
对于下泻鲜血的情况,使用栀子仁烧成灰,用水送服一勺。
对于热毒引起的血痢,使用十四个栀子,去皮后捣成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一天服用三次,效果显著。也可以用水煎服。
对于临产时下血过多的情况,使用烧过的栀子,研成末,用米汤送服三钱。如果上焦有热,就需要连同壳一起使用。
对于热水引起的肿胀,使用烧过的栀子,研成末,用米汤送服三钱。如果上焦有热,也需要连同壳一起使用。
对于霍乱引起的筋脉扭转、心腹胀满、呕吐腹泻的情况,使用十几枚烧过的栀子,研成末,用熟酒送服。
对于胃脘火痛的情况,使用七个大栀子(或九个)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熟,加入生姜汁饮用,疼痛立刻停止。如果这种病复发,还需要加服一钱玄明粉,才能止痛。
对于热病食劳复(注: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的情况,使用三十个栀子,加水三升,煎取一升后服用。需要出一点汗为好。
对于小儿狂躁(注:指体内积热,身体发热狂躁,昏迷不食)的情况,使用七个栀子仁和五钱豆豉,加水一碗,煎至七成熟后服用,无论吐与不吐,都有效。
对于眼来肠秘的情况,使用七个山栀子,钻孔后煮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三钱大黄,温服。
对于风痰头痛的情况,使用栀子末和蜜浓敷在舌上,一旦呕吐,疼痛就会停止。
对于火焰丹毒的情况,使用栀子捣烂后和水涂搽。
对于眉中练癣的情况,使用烧过的栀子研成末,调油敷涂。
对于伤折肿痛的情况,使用栀子和白面一起捣烂,敷涂在痛处,效果很好。
对于汤烫火烧的情况,使用栀子末和鸡蛋清调浓敷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栀子-注解
木丹:木丹,古代药材名,即栀子,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果实可入药。
越桃:越桃,古代药材名,即栀子,因产于越地(今浙江一带)而得名。
鲜支:鲜支,古代药材名,即栀子,因果实新鲜时采摘而得名。
山栀子:山栀子,指野生栀子,与栽培栀子相比,其药用价值更高。
气味:指药材的口感和味道,以及其性质,如苦、寒等。
无毒:指药材对人体无毒性。
主治:指药材的主要治疗用途。
鼻血:指鼻出血的病症。
山栀子烧灰:指将山栀子烧成灰,用于治疗鼻血。
小便不通:指小便难以排出。
栀子仁:栀子的种子,可入药。
独头蒜:指只有一个头的大蒜。
盐:食盐,常用于调味,也可入药。
血淋涩痛:指小便时疼痛且伴有血丝。
滑石:一种矿物,可入药,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葱汤:用葱煮的水,可入药。
下泻鲜血:指腹泻时排出带有血液的粪便。
热毒血痢:指因热毒引起的腹泻。
蜜:蜂蜜,常用于制药。
梧子:梧桐树的种子,形状类似,用于比喻。
米汤:煮米的水,可入药。
上焦热:中医术语,指身体上部(如胸部、头部)有热症。
热水肿:指因热病引起的水肿。
霍乱转筋:指霍乱病引起的肌肉痉挛。
心腹胀满:指腹部胀满,感觉不适。
吐泻不得:指既不能呕吐也不能腹泻。
胃脘火痛:指胃部疼痛,如火烧般。
生姜汁:生姜榨取的汁液,可入药。
玄明粉:一种矿物,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热病食劳复:指热病后因饮食不当或过度劳累而使病情复发。
微汗:中医术语,指轻微的汗出,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小儿狂躁:指小儿因体内蓄热而导致的狂躁不安。
豆豉:一种发酵豆制品,可入药。
眼来肠秘:指眼睛干涩和便秘。
大黄:一种药材,具有泻下作用。
风痰头痛:指因风痰引起的头痛。
火焰丹毒:指皮肤上出现类似火焰的毒疮。
眉中练癣:指眉毛中间的癣病。
白面:指面粉,可入药。
汤烫火烧:指烫伤或烧伤。
鸡蛋清:鸡蛋的蛋白部分,可入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栀子-评注
释名木丹、越桃、鲜支。此三名为栀子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命名习惯,通过植物的形态、产地或功效来命名,有助于记忆和传播。木丹,意指栀子树结出的果实,色泽如丹;越桃,可能因栀子产于越地(古称浙江一带)而得名;鲜支,则可能指其新鲜可食的部分。
气味苦、寒、无毒。这句话对栀子的药性进行了概括。苦味入心,寒性清热,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较高。栀子苦寒,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热病。
主治鼻血。用山栀子烧灰吹入鼻中。屡试皆效。此段描述了栀子治疗鼻血的用法,烧灰吹入,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利用方式,即利用药物的粉末或灰烬进行外用。
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盐少许,俣捣烂贴脐上及阴囊,过一会即通。此法利用栀子仁的通利作用,配合独头蒜和盐的温通之力,治疗小便不通。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不、滑石等分,葱汤送服。此处生栀子与滑石同用,旨在清热利水,葱汤送服,以助药力直达病所。
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栀子仁烧灰后,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水送服则可减轻其苦寒之性。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栀子治疗热毒血痢,体现了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蜜丸服用,可减轻苦味。
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栀子烧过后,可增强其清热降火的功效,米汤送服,可保护胃气。
热水肿。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栀子烧过后,可清热利水,治疗水肿。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栀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霍乱。
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栀子炒焦后,可增强其清热解毒的功效,生姜汁可调和胃气。
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栀子治疗热病食劳复,体现了其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的功效。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栀子仁与豆豉同用,可清热解毒,调和营卫,治疗小儿狂躁。
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栀子与大黄同用,可清热解毒,通便泻火。
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栀子末与蜜同用,可清热解毒,祛痰止痛。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栀子捣烂后,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丹毒。
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栀子烧过后,可增强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调油敷涂,可保护皮肤。
伤折肿痛。用栀子、白面同捣烂,敷涂痛处,甚效。栀子与白面同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汤烫火烧。用栀子末和鸡蛋清调浓敷涂。栀子末与鸡蛋清同用,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适用于烫伤、烧伤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