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湍-原文
释名猪獾。
气味(肉)甘、酸、平、无毒。
主治久患水胀。
用猪獾肉煮汤吃。
咳逆劳热,上气虚乏。
用猪獾肉调五味煮吃。
又方:用猪獾骨研为末,每服三合,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直至病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湍-译文
猪獾的名称解释。
猪獾的肉味道是甜的、酸的、平和的,没有毒性。
主治长期患有水肿病。使用猪獾肉煮成汤来食用。
对于咳嗽、气逆、劳热、上气虚弱等症状,可以用猪獾肉调和五味来煮食。
还有一个方子:将猪獾的骨头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合(古代计量单位,约等于现在的30克),用酒送服。
一天服用两次,直到病愈为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湍-注解
猪獾:猪獾是一种生活在森林中的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猪獾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獾的肉和骨都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气味:指食物或药物的口感和味道,这里指猪獾肉的口感和味道。
甘:味道甜,常用来形容食物或药物的味道。
酸:味道酸,常用来形容食物或药物的味道。
平:指食物或药物的性味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大多数人食用。
无毒:指食物或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主治:治疗,这里指猪獾肉或猪獾骨可以治疗的疾病。
水胀:中医术语,指体内水分过多,导致身体浮肿。
咳逆:中医术语,指咳嗽时伴有呼吸急促、气逆等症状。
劳热:中医术语,指因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发热。
上气虚乏:中医术语,指呼吸短促,气力不足。
调五味:指调和五种基本味道,即甘、酸、苦、辛、咸,以达到调和身体的目的。
研为末:将药物研磨成粉末。
三合:古代计量单位,一合等于十勺,三合即三十勺。
酒送下:用酒送服药物,以增强药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湍-评注
释名猪獾,首先是对猪獾这一物种的命名解释。猪獾,作为动物的一种,在古文中被赋予了一个明确的名字,这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的认识和命名习惯。猪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动物的一种,还常常被赋予神秘和灵异的色彩,这与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神秘感有关。
气味(肉)甘、酸、平、无毒,这一段描述了猪獾肉的属性。在中医理论中,食物的气味被认为是其功效的基础。甘味入脾,酸味入肝,平性则说明其性质平和,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这种对食物属性的描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对食物功效的深入探讨。
主治久患水胀,这里提到了猪獾肉的药用价值。水胀,在中医中指的是体内水分过多,导致身体浮肿。猪獾肉被认为可以治疗这种病症,说明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发现了猪獾肉的药用功效,并将其应用于治疗。
用猪獾肉煮汤吃,咳逆劳热,上气虚乏,这里详细说明了猪獾肉的具体用法。煮汤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食物的药效。咳逆劳热、上气虚乏是中医中常见的症状,猪獾肉被认为可以缓解这些症状,这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又方:用猪獾骨研为末,每服三合,酒送下。一天服二次,直至病愈,这是另一种使用猪獾的方法。猪獾骨被研磨成粉末,与酒一起服用,这种方法在中医中称为酒送服,可以增强药效。这里提到的‘直至病愈’,说明古人在使用猪獾骨治疗疾病时,注重的是彻底治愈,而不是临时缓解。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猪獾这一物种的描述,更是对古人对动物利用和中医理论的体现。从动物名称的赋予,到食物属性的描述,再到具体的药用方法,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医学知识的积累。这种对自然和医学的深刻理解,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