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介部-蟹-原文
释名螃蟹、郭索、横行介士、无肠公子。
雌名:博带。
气味咸、寒、有小毒。
主治杀莨菪毒,解鳝鱼毒、漆毒,治疟及黄疸,捣成膏兴疥疮、癣疮。
捣出汁滴耳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介部-蟹-译文
这种动物的名称有螃蟹、郭索、横行介士、无肠公子。
它的味道是咸的、性质是寒性的,并且有一定的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能够杀死莨菪毒,解除鳝鱼毒、漆毒,治疗疟疾和黄疸病。将它的肉捣碎成膏可以用来治疗疥疮和癣疮。将它的汁液挤出后滴入耳朵可以治疗耳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介部-蟹-注解
螃蟹:螃蟹是中国传统的水生甲壳类动物,以其肉质鲜美而闻名。在古代,螃蟹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行为横行、不受约束的人。
郭索:郭索是螃蟹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比喻螃蟹行走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行动笨拙。
横行介士:介士指穿着铠甲的战士,横行则表示横冲直撞,此处用来形容螃蟹行动时的样子,也比喻那些行事蛮横的人。
无肠公子:无肠公子是古代对螃蟹的一种别称,意指螃蟹没有肠子,这里可能是指螃蟹消化系统简单,或者是对其消化能力的一种夸张描述。
博带:博带是古代对雌性螃蟹的称呼,可能是因为雌性螃蟹的腹部较宽大,类似于腰带。
气味咸、寒、有小毒:气味咸、寒、有小毒是对螃蟹味道和性质的描述。咸味是螃蟹的典型味道,寒性则表示螃蟹性质偏凉,小毒则说明螃蟹有一定的毒性。
主治杀莨菪毒,解鳝鱼毒、漆毒,治疟及黄疸:莨菪毒、鳝鱼毒、漆毒、疟疾、黄疸都是古代常见的疾病或毒物。螃蟹被认为可以治疗这些疾病或解这些毒物。
捣成膏兴疥疮、癣疮:捣成膏是指将螃蟹捣碎后制成的药膏,疥疮和癣疮是皮肤疾病,这里说明螃蟹可以用来治疗这些皮肤病。
捣出汁滴耳聋:捣出汁是指将螃蟹捣碎后得到的液体,滴耳聋则是指将这种液体滴入耳朵,可能用于治疗耳聋或其他耳部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介部-蟹-评注
螃蟹,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常见的生物形象,其名‘螃蟹’在古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螃蟹’一词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古人常将其与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相联系。‘郭索’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螃蟹行走时的姿态,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横行介士’一语双关,既形容螃蟹横行霸道、不屈不挠的个性,又表达了螃蟹外壳坚硬如甲,如同身穿铠甲的战士。‘无肠公子’则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螃蟹消化系统简单,无肠的特点。
‘雌名:博带’表明螃蟹有雌雄之分,且雌蟹有‘博带’之称,‘博带’一词可能源于雌蟹腹部宽阔,如同腰带一般,寓意着丰盈与美好。
‘气味咸、寒、有小毒’从中医角度出发,对螃蟹的性味进行了描述。咸味入肾,寒性则能清热解毒,小毒则表明其药效虽好,但使用时需注意剂量。
‘主治杀莨菪毒,解鳝鱼毒、漆毒’表明螃蟹在古代医学中具有解毒的功效,莨菪、鳝鱼、漆等均为有毒之物,螃蟹能够解其毒性,可见其药用价值之高。
‘治疟及黄疸’进一步说明了螃蟹在治疗疟疾和黄疸方面的作用,疟疾和黄疸均为古代常见的疾病,螃蟹的药用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捣成膏兴疥疮、癣疮’描绘了螃蟹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应用,捣成膏状涂抹于患处,对于疥疮、癣疮等皮肤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捣出汁滴耳聋’则说明了螃蟹在治疗耳聋方面的作用,捣汁滴耳,可缓解耳聋症状,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螃蟹这一生物形象,展现了古代医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