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黎-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九黎的后裔。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
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
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
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
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家族名人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弥且:春秋时齐国大夫。
黎顼:战国时魏相国。
黎朱苍:汉代长沙(今属湖南)相。
黎嶷:河间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因战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今河北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侨:南北朝齐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人,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黎干:唐代戎州(今四川宜宾)人,曾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善星纬术。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宿: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礼义。其割股为亲人疗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为世人传颂。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仲吉:宋代隐士。
黎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人,曾任沙阳主簿。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淳:华容(今属湖北)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简:1747~1799,清代诗人、画家。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顺德(今属广东)人。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黎简善书画,工山水,是当时有相当声誉的画家。诗从学李贺、黄庭坚入手,刻意求新,极“峻拔清峭”(王昶《湖海诗传》)之致,能自树一格。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称:“其诗由山谷(黄庭坚)入杜,而取炼于大谢(灵运),取劲于昌黎(韩愈),取幽于长吉(李贺),取艳于玉溪(李商隐),取瘦于东野(孟郊),取僻于阆仙(贾岛)。锤焉凿焉,雕焉琢焉,于是成为其二樵之诗”。他的记游、题赠之作较多。不少诗描绘了两广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如《藤县》、《白马角》、《龙门滩》、《邕州》、《白鹤观登五龙潭上玉女峰》、《冲虚观至朱明洞》、《浴日亭》、《江南岸蕉园歌》等。也有少数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如《田中歌》,反映少数民族的风习,如《歌节》、《大排三十八韵》等。著有《五百四峰堂诗钞》、《五百四峰堂续集》、《药烟阁词钞》,戏曲《芙蓉亭》等。
黎恂:1785~1863,字雪楼,晚号拙望,黎安理之子,遵义东乡禹门(今遵义县新舟区)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幼年好文,十数岁取秀才,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于乡,十九年成进士,改知县,签发浙江,补桐乡知县。越五年,父死,奔丧回家,称病居家团馆授业。道光十四年(1834年),再次出仕,拣发云南代理平彝(今富源)、新平知县,补大姚知县,继又代理云县、玩江、沾益知县,后升东川府巧家厅同知。咸丰元年告老还乡,十数年谢世,卒年78岁。黎恂不以进士为读书之终,却以进士为读书之始。回乡奔丧之际,以养廉白银万两购置古籍秘本返遵,于沙滩居宅辟“锄经堂”陈列古籍,供族亲弟子攻读。其外甥郑珍及其门生莫友芝,得益于此处藏书,名满西南,称经学大师;子黎兆勋,侄黎庶著、黎庶蒸、黎庶昌、孙黎汝谦,均受益于此,以文学知名于世。遵义文化,风韵百年,源于沙滩,以询为先。
黎恺:1788~1842,字子元,一字雨耕,晚号石头山人。黎恂之弟。身体瘦弱却有悟性,诸子百家之书,一经过目即能抓住要领,记诵精粹章节。性格豪爽,有乃父遗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与长兄黎雪楼共被里人誉为黎氏双壁。48岁时以大挑二等选任教职,先后任大定(今大方)府学教授、印江县学和开州(今开阳)县学训导,卒于任上。黎恺一生清贫,工诗词,著有《近溪山房诗抄》、《石头山人词抄》、《教余教子录》等。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迁徙分布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
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
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
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
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
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
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黎-译文
1、出自九黎的后裔。根据《风俗通义》等书的记载,九黎是古代我国南方的一个大部落,传说在少昊金天氏时期,它是东夷地区的诸侯之一。黎部落曾经被封为北正(或者火正)官,负责管理民事,后来他们的后代以‘黎’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根据《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商朝时期有两个名为黎的国家,一个位于今天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朝末年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位于今天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后代后来以国家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记载,这两个黎国都是古部落九黎的后代。
3、出自帝尧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商朝末年被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赐予帝尧的后代,封为侯爵,并且继续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期,黎国迁都到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来被晋国(位于今天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以国家名作为姓氏,姓黎。据《路史》记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平定后,周武王克商后,封商汤的后代到黎国,后来有黎侯丰舒,他的子孙中有黎氏和犁氏。这一支出自帝尧后代的黎姓家族,被称为黎姓正宗,后来成为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是山西的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着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这就是河南洛阳的黎氏。
家族名人黎庶昌:黎庶昌是贵州遵义人,清末时期的散文家,曾是曾国藩的属下,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一起被称为‘曾门四弟子’。他历任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参赞,还担任过出使日本的大臣。他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推崇桐城派,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黎恂也是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对名利看得很淡,专注于学术研究,尤其擅长写诗。
黎民怀:黎民怀是广东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他的诗、书、画在当时被誉为‘三绝’。
黎公真:黎公真是元代甘泉县的县令,施行仁政,民众在学堂里画了他的像来表达对他的思念。
黎镦:黎镦是四川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期庆历年的进士,被苏轼称赞为‘刚直仁明,正直不偏’。
黎弥且:黎弥且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员。
黎顼:黎顼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
黎朱苍:黎朱苍是汉代的长沙相,今属湖南。
黎嶷:黎嶷是河北任丘的北魏将军,因战功被封为容城县男,并加授鹰扬将军。
黎景熙:黎景熙是河北任丘的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人,擅长书法,通晓天文,以好学不倦著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侨:黎侨是南北朝齐时浙江宁波市的明州人,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黎干:黎干是四川宜宾的唐代人,曾任谏议大夫和京兆尹,擅长星象术。
黎镦:黎镦是四川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期庆历年的进士,被苏轼称赞为‘刚直仁明,正直不偏’。
黎宿:黎宿是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视礼义。他为了给亲人治病而割股的事迹,受到朝廷表彰,被世人传颂。
黎子云:黎子云是广东儋州(今广东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弟一起带着酒去见苏轼,苏轼题其别墅为‘载酒堂’。
黎仲吉:黎仲吉是宋代的隐士。
黎明:黎明是湖南长沙(今属湖南)人,以孝顺、友爱、诚信、义气著称。
黎靖德:黎靖德是浙江永嘉县(今属浙江)人,曾任沙阳主簿,博学多才,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公真:黎公真是元代甘泉县的县令,施行仁政,民众在学堂里画了他的像来表达对他的思念。
黎民怀:黎民怀是广东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他的诗、书、画在当时被誉为‘三绝’。
黎遂球:黎遂球是广东广州的番禺人,明代诗人,也擅长绘制山水画。
黎贯:黎贯是广东从化人,正德年间的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淳:黎淳是湖北华容(今属湖北)人,明朝天顺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简:黎简是清代诗人、画家,字简民,号二樵,顺德(今属广东)人。他年轻时在广东、广西之间游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准备参加廷试,但因父亲去世未能成行,此后不再应试。他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和教书为生。黎简擅长书画,尤其擅长山水画,是当时有相当声誉的画家。他的诗作从李贺、黄庭坚入手,刻意求新,极‘峻拔清峭’之致,能自树一格。他的诗作中不少描绘了两广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也有反映民间疾苦和少数民族风习的作品。著有《五百四峰堂诗钞》、《五百四峰堂续集》、《药烟阁词钞》,戏曲《芙蓉亭》等。
黎恂:黎恂是1785~1863年,字雪楼,晚号拙望,黎安理的儿子,遵义东乡禹门(今遵义县新舟区)人。他是清代文学家,对名利看得很淡,专注于学术研究,尤其擅长写诗。他幼年好文,十几岁就考中秀才,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乡试中举,十九年成进士,改任知县,被派往浙江,补任桐乡知县。五年后,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称病居家教书。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再次出仕,被派往云南代理平彝(今富源)、新平知县,补任大姚知县,接着又代理云县、玩江、沾益知县,后来升任东川府巧家厅同知。咸丰元年(1851年)告老还乡,十多年后去世,享年78岁。黎恂并不认为进士是读书的终点,而是读书的开始。他在回乡奔丧时,用万两养廉银购买了古籍秘本返回遵义,在沙滩的居宅里开设了‘锄经堂’,陈列古籍,供族人和弟子们阅读。他的外甥郑珍及其门生莫友芝,得益于这里的藏书,名满西南,被称为经学大师;他的儿子黎兆勋,侄子黎庶著、黎庶蒸、黎庶昌,孙子黎汝谦,都从这里受益,以文学闻名于世。遵义文化,风韵百年,源于沙滩,以黎恂为先。
黎恺:黎恺是1788~1842年,字子元,一字雨耕,晚号石头山人,是黎恂的弟弟。他身体瘦弱但有悟性,能迅速抓住诸子百家的要领,记忆精粹章节。他性格豪爽,有父亲的遗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与长兄黎雪楼一起被里人誉为黎氏双壁。48岁时以大挑二等选任教职,先后任大定(今大方)府学教授、印江县学和开州(今开阳)县学训导,在任上去世。黎恺一生清贫,擅长诗词,著有《近溪山房诗抄》、《石头山人词抄》、《教余教子录》等。
黎庶昌:黎庶昌是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是曾国藩的属下,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一起被称为‘曾门四弟子’。他历任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参赞,还担任过出使日本的大臣。他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推崇桐城派,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迁徙分布:黎姓最早繁衍的地方是古黎国,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黎城县附近。
早在战国时期,黎姓就有向外迁移的。
根据《黎氏族谱》的记载,战国时期黎氏族人有的因为做官而迁居,有的为了躲避灾难而定居,于是他们有的西迁到了梁地(现在的陕西),益州(现在的云南晋宁县),有的东迁到了青州、徐州(现在的山东、江苏),有的南迁到了交州、广南(现在的广西、广东以及越南北部),还有的北迁到了燕地、冀州(现在的河北)。
到了汉朝时期,黎姓还有迁居到江西、湖南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又一次南迁,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里,主要在南方各地繁衍迁徙,浙江、福建也有黎姓迁居。
到了宋朝和明朝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分布最多的还是南方。
换句话说,在历史上,黎姓是我国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黎-注解
九黎:九黎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庞大种族,据传为少昊金天氏时的诸侯,是黎姓的起源之一。
少昊:少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的首领,金天氏是其尊称,与九黎有关联。
北正(一说火正)官:北正官是古代官职,掌管民事,与九黎的后裔黎姓有关。
黎氏:黎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九黎的后裔,以及黎国和帝尧的后代。
黎国:黎国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国,有两个,分别位于山西长治县西南和山东郓城县西,是黎姓的另一个起源。
周文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灭掉了商朝的黎国。
周武王: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二位君主,分封诸侯,将黎国封给帝尧的后裔。
帝尧:帝尧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是黎姓的一个历史渊源。
侯: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周武王赐予黎国后裔的爵位。
黎侯城:黎侯城是春秋时期黎国的都城,位于山西黎城县东北。
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灭掉了黎国。
素黎氏:素黎氏是南北朝时期后魏的一个鲜卑族复姓,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
魏孝文帝:魏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黎庶昌:黎庶昌是清末著名的散文家,贵州遵义人,曾任曾国藩的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他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并出使日本,对曾国藩的思想有深入研究,尊崇桐城派古文风格,著有《拙尊园丛稿》和《读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湖南湘乡人,被誉为‘曾文正公’。他曾任两江总督,对清朝末年的政治、军事、文化都有重要影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桐城派: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以桐城(今属安徽)为中心,主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典范,讲究文辞的典雅和结构的严谨。
张裕钊:张裕钊是清朝末年的文学家,湖南湘乡人,与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他擅长散文,对桐城派有深入研究。
吴汝纶:吴汝纶是清朝末年的文学家,安徽合肥人,与黎庶昌、张裕钊、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他擅长散文,对桐城派有深入研究。
薛福成:薛福成是清朝末年的文学家,江苏无锡人,与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他擅长散文,对桐城派有深入研究。
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指黎庶昌曾担任中国驻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参赞,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出使日本大臣:指黎庶昌曾担任中国出使日本的大臣,负责处理中日之间的外交事务。
《拙尊园丛稿》:黎庶昌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作品。
《读古文辞类纂》:黎庶昌编纂的古代散文选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黎恂:黎恂是清代文学家,贵州遵义人,以诗见长,淡泊名利,专心治学。
秀才:清代科举制度中的最低一级,相当于现代的高中学历。
举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级,相当于现代的大学学历。
进士:清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相当于现代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知县:清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县的行政事务。
桐乡:今属浙江省,黎恂曾任桐乡知县。
东川府:今属四川省,黎恂曾任东川府同知。
车骑大将军:古代官职,位高权重,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永乐侯:古代爵位,黎侨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官。
京兆尹:古代官职,负责首都地区的行政事务。
星纬术:古代一种占卜术,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吉凶。
庆历进士:宋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仁政:仁爱政治,指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割股疗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孝道行为,指割下自己的肉来给亲人治病。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对黎镦的评价是‘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黄庭坚: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号山谷道人,对黎简的诗风有重要影响。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号长吉子,对黎简的诗风有重要影响。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号昌黎先生,对黎简的诗风有重要影响。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号玉溪生,对黎简的诗风有重要影响。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号东野人,对黎简的诗风有重要影响。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号阆仙,对黎简的诗风有重要影响。
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廷试:清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团馆授业:指黎恂在家乡开设私塾,教授学生。
锄经堂:黎恂在遵义的居宅,收藏了大量古籍。
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及其理论的学问。
郑珍:清代文学家,贵州遵义人,是黎恂的外甥,也是经学大师。
莫友芝:清代文学家,贵州遵义人,是黎恂的门生,也是经学大师。
黎兆勋:黎庶昌之子,以文学知名。
黎庶著:黎庶昌之侄,以文学知名。
黎庶蒸:黎庶昌之侄,以文学知名。
黎汝谦:黎庶昌之孙,以文学知名。
遵义文化:指以遵义为中心的文化,以黎庶昌、郑珍、莫友芝等人为代表。
沙滩:黎庶昌的故乡,遵义的一个地名,是遵义文化的发源地。
黎恺:黎恂之弟,清代文学家,工诗词。
大定府:今属贵州省,黎恺曾任大定府学教授。
印江县:今属贵州省,黎恺曾任印江县学训导。
开州:今属贵州省,黎恺曾任开州县学训导。
大姚县:今属云南省,黎恺曾任大姚知县。
云县:今属云南省,黎恺曾任云县知县。
沾益县:今属云南省,黎恺曾任沾益知县。
东川府巧家厅同知:今属云南省,黎恺曾任东川府巧家厅同知。
古黎国:古黎国是黎姓的起源地,据史书记载,古黎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是黎姓的发源地。
战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
梁:梁,古地名,今属陕西省,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益:益,古地名,今属云南省晋宁县,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青:青,古地名,今属山东省,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徐:徐,古地名,今属江苏省,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交:交,古地名,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广:广,古地名,今属广东省,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越南北部:越南北部,指越南的北部地区,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燕:燕,古地名,今属河北省,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冀:冀,古地名,今属河北省,是黎姓迁徙的一个目的地。
江西:江西,指江西省,是黎姓在汉朝时迁居的地方。
湖南:湖南,指湖南省,是黎姓在汉朝时迁居的地方。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更替的时期。
浙江:浙江,指浙江省,是黎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居的地方。
福建:福建,指福建省,是黎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居的地方。
宋: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指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明: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黎-评注
古文内容开篇即点明了黎姓的起源地,即古黎国,这一地名的提及将读者的思绪带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同时也为黎姓的历史渊源奠定了基础。
‘迁徙分布’四字简洁明了,概括了黎姓的发展历程,也预示了黎姓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变化。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这句话通过今地与古地的对比,展现了黎姓历史的悠久和地域的变迁。
‘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这句话强调了黎姓迁徙的早期性,表明黎姓在古代社会的流动性中就已经显现出其独特的迁徙文化。
《黎氏族谱》作为黎姓历史的载体,其引用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同时也反映了黎姓家族对自身历史的重视。
‘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这句话揭示了黎姓迁徙的动因,既有为了仕途的发展,也有为了避难求生,反映了古代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于是西入梁、益,东向青、徐,南迁交、广,北徙燕、冀’这一句通过四个方向的迁徙,描绘了黎姓迁徙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展现了黎姓在古代社会的活跃度。
‘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这句话进一步补充了黎姓迁徙的历史,展示了黎姓在历史长河中的持续发展。
‘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这句话点明了黎姓迁徙的又一重要原因,即历史时期的战乱,同时也反映了黎姓在动荡时期的适应能力。
‘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这句话表明了黎姓在南方地区的繁衍和扩散,揭示了黎姓在南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这句话总结了黎姓的分布情况,强调了黎姓在南方地区的集中性,也反映了黎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域特色。
‘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这句话对黎姓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总结,突出了黎姓在南方姓氏中的代表性,也为黎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