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窦-原文
历史来源
「窦」源出;
「窦」出自「姒」姓。已事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夏朝夏后氏帝相失国被杀。
其妃有仍方怀孕,从「窦」中逃出,奔归娘家有仍 (山东济宁市 ),生有遗腹子少康。
后少康中兴,为夏王。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逐为「窦」氏。
又 ; 古代氐族 (分布在陜西,甘肃,四川一带)亦有「窦」氏。
家族名人
窦太后 (前205 ~ 前135)
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漪」,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
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
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
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
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
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后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宪 (? ~公元92)
字伯度,东汉平陵人。
窦融之曾孙。
和帝时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乃令班固作铭,刻石燕然山上,纪汉功德。
还拜大将军,族党满朝,后因专权用事,为和帝赐死。
窦建德 (573~621)
隋朝漳南人。
隋末据河北,自称夏王,为唐太宗擒杀。
地望分布
陜西扶风郡,河北观津郡,河南河南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窦-译文
历史来源:
‘窦’这个姓氏的起源;‘窦’这个姓氏出自‘姒’姓。根据《风俗演义》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夏朝时,夏后氏帝相失去了国家并被杀害。他的妃子有仍方当时怀孕,从‘窦’中逃出,逃回娘家有仍(位于今天的山东济宁市),在那里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复兴夏朝,成为夏王。他的两个儿子名叫‘杼’和‘龙’,留在有仍居住,于是成为‘窦’姓。
又;古代的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中也有‘窦’姓。
家族名人:
窦太后(前205年 ~ 前135年):
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叫‘漪’,是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期被选入宫中。吕后赐给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其中。因为她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忘记了这件事,她被分配到了代国。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在她的影响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思想治国,在之后的岁月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历经‘文、景’两朝,在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宪(?~公元92年):
字伯度,东汉平陵人。窦融的曾孙。和帝时期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命令班固作铭文,刻在燕然山上,记录汉朝的功绩。回来后,被封为大将军,家族成员遍布朝廷。后来因为专权行事,被和帝赐死。
窦建德(573~621年):
隋朝漳南人。隋朝末年占据河北,自称夏王,后被唐太宗擒杀。
地望分布:
陕西扶风郡,河北观津郡,河南河南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窦-注解
窦:窦是一个中国姓氏,源出夏朝。据《风俗演义》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夏朝末年,夏后氏帝相失国被杀,其妃有仍方怀孕,从窦中逃出,奔归娘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生有遗腹子少康。少康中兴后,为夏王,其二子留居有仍,遂为窦姓。此外,古代氐族(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窦姓。
姒:姒是夏朝的姓氏,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即姓姒。
夏后氏:夏后氏是夏朝的贵族姓氏,夏朝的君主均属夏后氏。
帝相:夏朝的君主,夏后氏,是夏朝的第五任君主。
有仍方:有仍方是夏朝末年帝相的妃子。
有仍:有仍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济宁市。
少康:少康是夏朝的君主,夏后氏,是夏朝的第六任君主,夏朝中兴之主。
窦太后:窦太后(前205 ~ 前135),名漪,是西汉时期的皇太后,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她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汉朝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老学派:黄老学派是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
刘恒:刘恒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即汉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黄老之学,实行宽政。
窦宪:窦宪(?~公元92),东汉时期的大将军,窦融之曾孙,因功被封为大将军,后因专权被赐死。
窦融:窦融是东汉初年的名将,因功被封为窦融侯。
班固:班固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曾为窦宪撰写铭文,刻石燕然山上。
窦建德:窦建德是隋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自称夏王,后被唐太宗擒杀。
陜西扶风郡:陜西扶风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河北观津郡:河北观津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河南河南郡:河南河南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窦-评注
窦姓的历史来源追溯至夏朝,源远流长。‘窦’字源于‘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国被杀,其妃有仍方怀孕,从‘窦’中逃出,生有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为夏王。这段历史反映了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以及家族的延续与传承,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血缘和家族观念的重视。
《风俗演义》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为窦姓的源流提供了文献依据,显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历史记载的重视,以及通过文献来追溯和证明家族渊源的传统。
夏后氏妃子从‘窦’中逃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智慧与勇气,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女性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少康中兴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兴衰和历史循环的思考,以及对于英雄人物的赞颂。
古代氐族亦有‘窦’姓,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以及姓氏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窦太后作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信仰和影响使得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治国理念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窦太后与汉武帝的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皇权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
窦宪作为东汉的大将军,他的军事成就和专权用事,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权谋斗争的残酷。
窦建德作为隋朝末年的起义领袖,他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现象,以及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
窦姓的地望分布,反映了古代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姓氏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