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焦-原文
历史来源
「焦」源出:
一、出自姬姓。一说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焦国故址在今河南省陕县南部。
二、为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华阳国志》云: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别为一派。
家族名人
焦竑(公元1540-1620年)
字弱侯,明代江宁人,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殿试第一,官翰林修撰,因性格耿直,贬为福宁州同知。后归家不出。家中藏书丰富,皆亲手校订,有《焦氏藏书目》二卷。着有《焦氏笔承》等。
焦仲卿
汉代《古乐府》诗中的人物,其妻刘氏,与他是对恩爱夫妻,但刘氏为焦母所不容,被逐出家门,投河而死,焦仲卿哀痛之极,亦自缢身亡。
焦延寿
字赣,汉代梁地人,官小黄县令,颇有政绩。专攻《易经》,自称得孟喜之传,曾传授给京房,于是汉代《易》遂有京氏之学。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时被封为三老。
焦先
字孝然,三国时魏国河东郡人,隐士,汉代末年曾在荒野河边结一草庐独居,见人不语,冬夏不穿衣,睡不铺席,满身污垢,数天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岁。
焦遂
唐代人,说话口吃,清醒时话不成句,醉酒时对答如流,四座皆惊,为’饮中八仙’之一。
地望分布
河北省北部地区、南部永年县一带
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焦-译文
历史来源:
「焦」这个姓氏的来源:
一、出自姬姓。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姜姓。这个姓氏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姓》的记载:周武王封神农的后代在焦地,现在的陕州东北一百步处的焦城就是那里。焦国的旧址在今天的河南省陕县南部。
二、也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南中夷族有四个姓氏,其中就有焦姓,是独立的一派。
家族名人:
焦竑(公元1540-1620年):字弱侯,明代江宁人,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在殿试中取得第一名,担任翰林修撰,因为性格直率,被贬为福宁州同知。后来回家不再出仕。家中藏书丰富,都是他自己亲手校订的,有《焦氏藏书目》两卷。著有《焦氏笔承》等。
焦仲卿:汉代《古乐府》诗中的人物,他的妻子是刘氏,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刘氏不被焦母所接受,被逐出家门,最终投河自尽。焦仲卿极度悲痛,也自缢身亡。
焦延寿:字赣,汉代梁地人,担任小黄县令,有很好的政绩。专门研究《易经》,自称得到了孟喜的传授,曾经传授给京房,因此汉代的《易经》就有了京氏之学。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时被封为三老。
焦先:字孝然,三国时期魏国河东郡人,是一位隐士。在汉代末年,曾在荒野河边搭建一个草庐独自居住,见到人不说话,冬夏不穿衣服,睡觉不铺席子,浑身污垢,几天才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岁。
焦遂:唐代人,说话口吃,清醒时说话不成句,醉酒时对答如流,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是「饮中八仙」之一。
地望分布:
河北省北部地区、南部永年县一带,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焦-注解
焦:焦,姓氏之一,源出有多种说法。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另一说出自姜姓,均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故址在今河南省陕县南部。二是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如《华阳国志》所述,南中夷四姓中有焦氏,别为一派。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主要姓氏,起源于黄帝的后代,是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的姓氏,许多古代贵族和帝王都出自姬姓。
姜姓:姜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主要姓氏,起源于炎帝的后代,与姬姓一样,是古代贵族和帝王的重要姓氏。
周武王:周武王,名姬发,是中国周朝的开国君主,公元前1046年,他联合各部落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神农:神农,又称炎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陕州:陕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是古代交通要道。
南中夷:南中夷,指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历史的地理著作,由东晋时期常璩所著。
焦竑:焦竑,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弱侯,明代江宁人,因性格耿直而贬官,有《焦氏藏书目》等著作。
殿试: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翰林修撰:翰林修撰,是明代翰林院中的一个官职,负责修撰史书等。
福宁州同知:福宁州同知,是明代地方官职,负责管理福宁州(今福建省宁德市)。
《焦氏藏书目》:《焦氏藏书目》是焦竑所著的藏书目录,记录了他的藏书情况。
《焦氏笔承》:《焦氏笔承》是焦竑的一部著作,具体内容不详。
焦仲卿:焦仲卿,汉代《古乐府》诗中的人物,其故事反映了古代家庭伦理和社会矛盾。
刘氏:刘氏,焦仲卿的妻子,因家庭矛盾而悲剧身亡。
京房:京房,汉代易学家,受焦延寿传授《易经》,创立了京氏之学。
《易经》:《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老:三老,古代的一种尊称,指年高有德者。
焦先:焦先,三国时期魏国隐士,以清贫自守著称。
草庐:草庐,用草搭建的简陋房屋,常用来指代隐士的居所。
饮中八仙:饮中八仙,指唐代八位著名的酒仙,焦遂是其中之一。
河北省北部地区:河北省北部地区,指中国河北省的北部地区。
南部永年县一带:南部永年县一带,指中国河北省南部永年县及其周边地区。
陕西省大荔县一带:陕西省大荔县一带,指中国陕西省大荔县及其周边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焦-评注
「焦」源出:一、出自姬姓。一说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焦国故址在今河南省陕县南部。
此段文字追溯了焦姓的起源,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焦姓的来源有姬姓和姜姓两种说法,均以国为姓,表明了焦姓的悠久历史和古老传承。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这不仅是对神农氏的尊崇,也是对焦国历史地位的肯定。陕州东北百步焦城的记载,为焦姓的源流提供了地理上的证据,使焦姓的历史更加具体和真实。
二、为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华阳国志》云: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别为一派。
这段文字表明焦姓不仅在中国北方有广泛分布,在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存在。这反映了焦姓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华阳国志》的记载,为焦姓的研究提供了又一重要线索,揭示了焦姓在多元文化中的地位。
焦竑(公元1540-1620年)字弱侯,明代江宁人,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殿试第一,官翰林修撰,因性格耿直,贬为福宁州同知。后归家不出。家中藏书丰富,皆亲手校订,有《焦氏藏书目》二卷。着有《焦氏笔承》等。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体现了焦姓家族的学术传承和文化底蕴。焦竑的官职经历,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他的藏书和著作,不仅丰富了焦姓家族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焦仲卿,汉代《古乐府》诗中的人物,其妻刘氏,与他是对恩爱夫妻,但刘氏为焦母所不容,被逐出家门,投河而死,焦仲卿哀痛之极,亦自缢身亡。
焦仲卿的故事,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缩影。这个故事反映了焦姓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同时也揭示了焦姓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焦延寿,字赣,汉代梁地人,官小黄县令,颇有政绩。专攻《易经》,自称得孟喜之传,曾传授给京房,于是汉代《易》遂有京氏之学。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时被封为三老。
焦延寿是汉代著名的易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汉代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焦延寿的生平事迹,展现了焦姓家族在学术领域的深厚底蕴,同时也体现了焦姓家族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焦先,字孝然,三国时魏国河东郡人,隐士,汉代末年曾在荒野河边结一草庐独居,见人不语,冬夏不穿衣,睡不铺席,满身污垢,数天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岁。
焦先是三国时期的隐士,他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体现了焦姓家族对清高隐逸的追求。焦先的故事,为焦姓家族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同时也展示了焦姓家族在道德文化上的追求。
焦遂,唐代人,说话口吃,清醒时话不成句,醉酒时对答如流,四座皆惊,为’饮中八仙’之一。
焦遂是唐代著名的酒仙,他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举止,为焦姓家族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焦遂的故事,反映了焦姓家族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同时也体现了焦姓家族在个性表达上的多样性。
地望分布:河北省北部地区、南部永年县一带,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这段文字介绍了焦姓的地望分布,表明了焦姓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广泛分布。这种分布情况,不仅反映了焦姓的地理扩张,也揭示了焦姓在历史进程中的迁徙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