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欧阳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欧阳-原文

历史来源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

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

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

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

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

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欧阳宰勋在(前333—前)称王,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欧阳鸿业 在(公元前301—)(—称帝),欧阳海宇 在(公元前291—)称帝,欧安朱 在(公元前261—)(—称帝),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昭襄 在(公元前185.9—称帝,欧阳建 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

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曰高、高孙地余,地余孙曰歙,连续八代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公元前35年——39年)字正思,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东汉光武帝宰相。

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

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

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

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35页)。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家。

少孤,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

自少敏悟绝人,总数以书记。

每读辄,目尽数行,遂博通经史。

陈辟为东阁祭酒、五礼学士。

陈亡入隋为太常博士。

唐高祖征时,数以游。

既即位,擢累给事中。

素工书翰,飞白尤妙。

初效羲之书,后险劲过之。

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宝。

高丽常遣使求之。

帝叹曰:“询之名遂满夷狄耶!”

常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

及疲遂布坐其下,三日乃得去。

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时太宗置弘文馆,精选文学士。

询同虞世南、姚思廉、蔡允、萧德言等入直商榷政事,夜分乃罢,宠遇至渥,乃令。

中书韩约、尚书高世廉等。访遍袁、吉、衡三州欧阳氏宗派,自晋渡江,同是一宗,撰成谱表,贞观三年敕付之。

又奉诏书九成宫醴泉铭,字体清劲,至今为宝于世。

并撰有《文艺类聚》百余卷及诸碑竭甚富。

封渤海郡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赠越州都督。

卒年八十五,敕葬长沙乡书堂山。

夫人徐氏,生四子:长卿、肃、伦、通。

《唐书》有传。

欧阳通(公元620——691年):字通师,一字通之。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询之子。

唐武则天宰相。

曾任中书舍人、殿中监、夏官尚书等职,封渤海子。

武则天天寿二年(691年)拜相,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

初拜兰台郎,迁驾部郎中。

仪凤中,迁中书舍人,怀州刺史,卫尉卿。

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徙跣及门,夜值籍蒿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

居庐四年,不释服。

冬月,家人以毡絮潜置席下,通觉,即撤去。

累迁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封渤海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天寿二年(691年)拜相,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

辅政月余,会则天武后,欲废中宗立武承嗣,独立不语,洒泪进谏。

忤旨被害。

神龙初,奉敕清雪。

复官爵,还家产,特立庙祀荫。

一子官爵继嗣。

通早孤,母徐教以书父书。

惧其堕业,尝余钱使市父遗迹。

通乃刻意临摹数年,书亚于询。

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

晚自矜重,以狸毫为笔,伏以兔毫,管皆犀象,非是未尝书。

夫人胡氏,生子三:幼明、幼让、幼咸(因员公子、从弟欧阳韶配王氏无出,承父命特出继福建晋江潘湖欧阳韶为嗣)。

《唐书》有传。

(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199页)。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迁徙分布欧阳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7%左右,望族出渤海郡。

欧阳姓(欧姓、区姓、阳姓)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60-70位,为300万人-500万人。

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

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

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建在(前176—前163 )(—称帝)。

今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隆回县、东安县、宁乡市、衡阳市、攸县、常宁县、宁远县、永州市新田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金湖县、宿迁县,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信阳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晋江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萍乡市、新余市、彭泽县、星子县、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乐安县、永新县龙源口镇、永丰县、万载县,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什邡县、资中县,重庆开县、铜梁,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山东省的招远市、枣庄市薛城区,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市、江门市、河源县、揭阳市惠来县,安徽省的阜阳市、滁州市、宿州市萧县的欧集子,欧套村,湖北省的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潜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柳州市融水县、滕县,河南省的新郑市,等地,均有欧阳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而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

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余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欧阳-译文

历史记载,欧阳这个姓氏的来源是出自姒姓,和欧姓有共同的祖先,他们的姓氏是以封地的名字和侯爵的名字作为姓氏的。夏朝的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在会稽,建立了越国,成为了一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恢复了越国。到了勾践的第六代孙无疆成为越王时,越国被楚国灭掉,无疆的次子蹄被封在乌程欧余山的南部,因为山南是阳面,所以被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旁系子孙,因此以封地的山名和封爵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这三个姓氏。在历史上,欧阳姓曾经被迫改为单姓阳姓。根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败的元朝政府,当时有一支以欧阳姓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刚开始安定天下,曾经想要招安欧阳姓的义军。但欧阳姓的全体士兵拒绝投降,明太祖大怒,下令诛灭欧阳姓家族,欧阳姓的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以避免灾难。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后来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提出了‘摊丁入地’的策略(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策略),使得明朝的税赋大大增加,明武宗因此非常高兴,阳铎趁机请求皇帝恢复原来的姓氏,明武宗批准了,从此欧阳姓才得以恢复欧阳复姓。欧阳姓的族人普遍尊奉夏禹、姒无疆为自己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欧阳宰勋在公元前333年到某年称王,欧阳伟在公元前313年到某年称帝,欧阳鸿业在公元前301年到某年称帝,欧阳海宇在公元前291年称帝,欧安朱在公元前261年到某年称帝,欧阳摇在公元前232年称帝,欧阳昭襄在公元前185.9年到某年称帝,欧阳建在公元前176年到前163年称帝。欧阳生,名容,字和伯,是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曾经跟从伏生学习今文《尚书》,成为博士,教授倪宽。他的后代也有很多学者,他的曾孙叫高,高孙叫地余,地余孙叫歙,连续八代都是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在世上有了欧阳氏学。欧阳歙(公元前35年——39年),字正思,是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宰相。为人廉洁有礼,以祖传的‘伏生尚书’为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来投靠更始刘玄担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为波阳侯,后来又升任汝南太守。在汝南任职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被任命为宰相,担任大司徒。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一位书法家。自小孤儿,江总因为故人子女的私情而收养了他。从小聪明过人,喜欢写书。每次读书,一目十行,于是博通经史。陈朝时被任命为东阁祭酒、五礼学士。陈朝灭亡后,归顺隋朝成为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渊征召时,多次邀请他。唐高祖即位后,提升他为给事中。他素来擅长书法,飞白体尤其出色。最初效仿王羲之的书法,后来更加险峻。因此自己命名其书法风格,书信所传,人皆视为珍宝。高丽常派使者来求他的书法。皇帝感叹说:‘欧阳询的名声竟然传遍了夷狄!’他常常观看索靖所书的碑文,看几步又返回去。等到疲惫,就坐在碑下,三天后才离开。贞观初年,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当时唐太宗设立弘文馆,精选文学士。欧阳询与虞世南、姚思廉、蔡允、萧德言等人入直商榷政事,直到夜深才结束,受到极高的宠爱,中书韩约、尚书高世廉等都来拜访。遍访袁、吉、衡三州欧阳氏宗派,自晋朝渡江以来,同属一宗,撰写成谱表,贞观三年皇帝下令交付。又奉诏书九成宫醴泉铭,字体清劲,至今仍为世宝。并撰写了《文艺类聚》百余卷及许多碑文。封为渤海郡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赠越州都督。享年八十五岁,皇帝下令葬于长沙乡书堂山。夫人徐氏,生有四子:长卿、肃、伦、通。《唐书》有传。

欧阳通(公元620——691年),字通师,一字通之,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的儿子。唐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曾任中书舍人、殿中监、夏官尚书等职,封为渤海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被任命为宰相,担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最初被任命为兰台郎,后升为驾部郎中。仪凤年间,升任中书舍人、怀州刺史、卫尉卿。在母亲去世期间,皇帝下诏剥夺了他的哀悼权,每次入朝都光脚走到门口,夜晚值班时只能睡在草席上,非公事不说话,回家后总是号啕大哭,年饥未克,葬。守丧四年,不脱丧服。冬天,家人偷偷在席下放置毛毯,欧阳通发现了,立刻撤去。多次升迁至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封为渤海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被任命为宰相,担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辅佐朝政一个月后,武则天武后想废掉中宗立武承嗣,欧阳通独立不语,流泪进谏。触怒了武则天,被害。神龙初年,皇帝下敕恢复了他的名誉。恢复官爵,归还家产,特立庙祀荫。有一个儿子继承了他的官爵。欧阳通自幼丧父,母亲徐氏教他书法。担心他荒废学业,曾用余钱让他购买父亲的遗迹。欧阳通于是刻意临摹数年,书法仅次于欧阳询。父子齐名,号称大小欧阳体。晚年自视甚高,用狸毫为笔,只用兔毫,笔管都是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写字。夫人胡氏,生有儿子三个:幼明、幼让、幼咸(因欧阳员公子、从弟欧阳韶配王氏无出,承父命特出继福建晋江潘湖欧阳韶为嗣)。(《唐书》有传。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享有盛名。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所以自称为“庐陵欧阳修”。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迁徙分布欧阳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而在台湾省则排在第一百二十五位。全国大约有欧阳氏人口一百零八万三千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67%左右,这个姓氏的望族出自渤海郡。

欧阳姓(包括欧姓、区姓、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前一百位,在宋版的《百家姓》中排在复姓的第四位。根据公安部2009年的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的排名在60到70位之间,大约有300万到500万人。

欧阳姓的发源地是渤海郡(现在的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记载,越王勾践的后代,有子孙被封在浙江湖州的乌程欧阳亭,他们的后代就以这个地方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历史上,有欧阳伟在公元前313年左右称帝,欧阳摇在公元前232年左右称帝,欧阳建在公元前176年到前163年之间称帝。

现在,欧阳氏族人在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隆回县、东安县、宁乡市、衡阳市、攸县、常宁县、宁远县、永州市新田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金湖县、宿迁县,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信阳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晋江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萍乡市、新余市、彭泽县、星子县、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乐安县、永新县龙源口镇、永丰县、万载县,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什邡县、资中县,重庆的开县、铜梁,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山东省的招远市、枣庄市薛城区,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市、江门市、河源县、揭阳市惠来县,安徽省的阜阳市、滁州市、宿州市萧县的欧集子、欧套村,湖北省的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潜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柳州市融水县、藤县,河南省的新郑市等地都有分布。

其中,湖北省枝江的欧阳氏族人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代,而江苏省的欧阳氏宗人大多数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到了21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多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欧阳-注解

姒姓:姒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夏朝,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后代。姒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夏朝的帝王都姓姒。

欧姓:欧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与姒姓同宗,源自于夏朝帝王少康的后代。欧姓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江南地区较为常见。

封地名:封地名是指古代帝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或功臣时,所赐予的封地名称。这些封地名称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封地的地理位置或历史背景。

侯爵:侯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是封建时代的一种贵族称号。侯爵是五等爵位之一,仅次于公、伯、子、男。

会稽:会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在古代,会稽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也是越国的都城。

越国:越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一带。越国在春秋时期曾经强盛一时,但最终被吴国所灭。

勾践: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他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成功复国。

无疆:无疆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越国被楚国所灭。

乌程:乌程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在古代,乌程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欧余山:欧余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乌程南部,是欧阳亭侯的封地。

阳:阳在古代汉语中,有向阳之意,常用来指代山的南面。在古代风水学中,阳面被认为是有利的方位。

欧阳亭侯:欧阳亭侯是古代的一个封号,属于侯爵级别,是欧阳姓的起源之一。

宁远县志:《宁远县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方志,记录了宁远县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信息。

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建立,统治中国从1271年至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1368年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摊丁入地:摊丁入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赋税制度,即将人头税摊入土地税中,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

阳铎:阳铎是明朝的一位名臣,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赋税制度,即把人头税摊入土地税中,按土地面积征税。

夏禹:夏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而闻名。

得姓始祖:得姓始祖是指一个姓氏的最早祖先,通常被认为是该姓氏的起源。

欧阳宰勋:欧阳宰勋是古代家族名人,前333年至前某年称王,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阳伟:欧阳伟是古代家族名人,公元前313年至某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阳鸿业:欧阳鸿业是古代家族名人,公元前301年至某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阳海宇:欧阳海宇是古代家族名人,公元前291年至某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安朱:欧安朱是古代家族名人,公元前261年至某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阳摇:欧阳摇是古代家族名人,公元前232年至某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阳昭襄:欧阳昭襄是古代家族名人,公元前185.9年至某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欧阳建:欧阳建是古代家族名人,前176年至前163年称帝,具体年份未提及。

博士:博士在古代是官职名,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技艺的学者,也指官学中的教授。

伏生尚书:伏生尚书是指西汉经学家伏生的《尚书》学,伏生是《尚书》的传人之一。

东汉光武帝:东汉光武帝是指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

长社宰:长社宰是指长社县(今河南长葛市)的县令。

原武令:原武令是指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的县令。

河南尹:河南尹是指东汉时期河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波阳侯:波阳侯是指封号,波阳是封地的名称。

汝南太守:汝南太守是指汝南郡(今河南省南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飞白:飞白是一种书法字体,以笔锋轻扫而成,有飘逸之感。

羲之书:羲之书是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太子率更令:太子率更令是指太子东宫的官员,负责率更(即太子的属官)事务。

弘文馆大学士:弘文馆大学士是指唐代官职,负责教育太子和亲王。

银青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是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

中书韩约:中书韩约是指中书省的官员韩约。

尚书高世廉:尚书高世廉是指尚书省的官员高世廉。

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文。

《尚书》世有欧阳氏学:《尚书》世有欧阳氏学是指欧阳氏家族世代研究《尚书》,形成了欧阳氏学派。

欧阳询:欧阳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通:欧阳通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之子,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武则天:武则天是唐朝的女皇帝,名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唐代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令等。

殿中监:殿中监是唐代宫廷中的官员,负责宫殿的安全和管理。

夏官尚书:夏官尚书是唐代官职,夏官即兵部,尚书是部长。

司礼卿:司礼卿是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兰台郎:兰台郎是唐代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驾部郎中:驾部郎中是唐代官职,负责宫廷车马的管理。

卫尉卿:卫尉卿是唐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太常卿:太常卿是唐代官职,负责宫廷音乐和祭祀。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是唐代官职,刑部是负责司法的部门。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是唐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代宰相的职位。

神龙初:神龙初是指唐朝武则天神龙年间初期。

庐陵欧阳修:庐陵欧阳修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自称的籍贯,庐陵是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古称。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唐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令等。

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唐代官职,负责军事。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是唐代官职,负责政务。

谥号文忠:谥号文忠是对欧阳修的一种尊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的文学成就。

唐宋散文八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是指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的散文成就。

迁徙分布:指某个姓氏族人在不同地区迁移和分布的情况。

欧阳氏: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源远流长,分布广泛。

复姓: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在中国古代较为少见。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姓氏书籍,收录了许多常见的姓氏。

渤海郡: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县一带。

望族:指声望显赫的家族,通常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家族。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因国破家亡后复国而著名。

乌程欧阳亭:古代地名,位于浙江湖州,是欧阳姓的发源地之一。

称帝:成为皇帝,指某人成为一国之主。

长沙市: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欧阳氏族人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江苏省: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有许多欧阳氏族人居住。

河南省:中国中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也有分布。

福建省: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较多。

江西省: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广泛。

四川省: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也有分布。

重庆开县: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欧阳氏族人分布。

贵州省: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

山东省: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

广东省: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广泛。

安徽省: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

湖北省:中国中部的一个省份,欧阳氏族人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南部的一个自治区,欧阳氏族人分布。

新郑市: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市,欧阳氏族人分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欧阳-评注

迁徙分布欧阳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7%左右,望族出渤海郡。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欧阳氏作为古老汉族姓氏的历史地位和人口分布情况。‘迁徙分布’一词概括了欧阳氏的迁徙历程,‘复姓’则突出了其姓氏特点。‘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和‘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的数据对比,反映了欧阳氏在台湾与大陆的分布差异。‘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和‘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7%左右’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欧阳氏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望族出渤海郡’则说明了欧阳氏的望族背景,渤海郡作为地名,也暗示了欧阳氏的地理渊源。

欧阳姓(欧姓、区姓、阳姓)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60-70位,为300万人-500万人。

此句详细介绍了欧阳姓的历史地位和人口规模。‘欧阳姓’及其变体‘欧姓、区姓、阳姓’的列举,展示了欧阳姓的多样性。‘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和‘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表明了欧阳姓在百家姓中的地位,‘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则提供了权威的人口统计数据,‘300万人-500万人’的数字进一步印证了欧阳姓的人口规模。

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

此句追溯了欧阳姓的发源地和起源。‘其发祥地为渤海郡’指明了欧阳姓的发源地,渤海郡作为地名,揭示了欧阳姓的地理背景。‘据《姓谱》载’引用了《姓谱》的记载,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描述了欧阳姓的起源,越王勾践和乌程欧阳亭的历史背景为欧阳姓的起源增添了文化色彩。

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欧阳建在(前176—前163 )(—称帝)。

此句列举了欧阳姓历史上的帝王人物。‘欧阳伟’、‘欧阳摇’、‘欧阳建’均为欧阳姓帝王,‘称帝’一词彰显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时间标注(公元前313—)、(公元前232—)、(前176—前163 )则展现了欧阳姓在历史上的时间跨度。

今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隆回县、东安县、宁乡市、衡阳市、攸县、常宁县、宁远县、永州市新田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金湖县、宿迁县,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信阳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晋江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萍乡市、新余市、彭泽县、星子县、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乐安县、永新县龙源口镇、永丰县、万载县,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什邡县、资中县,重庆开县、铜梁,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山东省的招远市、枣庄市薛城区,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市、江门市、河源县、揭阳市惠来县,安徽省的阜阳市、滁州市、宿州市萧县的欧集子,欧套村,湖北省的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潜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柳州市融水县、滕县,河南省的新郑市,等地,均有欧阳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而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余人。

此段详细描述了欧阳氏族人的分布情况。列举了多个省份和地区的地名,展示了欧阳氏族人的广泛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和‘而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等句子,揭示了欧阳氏族人的历史渊源和居住地。‘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余人’的数据,提供了欧阳氏族人口数的具体信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欧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5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