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史-原文
历史来源
「史」源出;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窣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
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清乾隆时追谥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
陜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史-译文
历史来源:
一:‘史’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官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史姓出自周朝太史佚的后代。‘佚’也写作‘逸’,‘史’是官名,也称为‘作册逸’,‘尹佚’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天子的言行。有人把史佚和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后来,以‘史’作为姓氏。
二:‘史’也是‘昭武九姓’之一。(参见‘何’姓),史国的旧址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南边。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来成为史姓。
三:阿史那氏,居住在兜牟山,北方人称之为突厥窟,历经魏晋十代担任君长。后来属于茹茹(蠕蠕),阿史那成为首领。后周末年,驱逐茹茹,在北方称霸,大约有一百多年,直到处罗苏尼失等人归化,被称为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改为史姓。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本名窣干,唐玄宗赐名思明,是唐朝宁州的夷人,属于突厥族。勇猛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来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庆绪所杀,史思明杀了庆绪后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也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是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徽、河南,后来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封武英殿大学士,在扬州督师。清多尔衮写信劝降,他坚决拒绝,城破后被害。清乾隆时被追谥为忠正。后人尊称他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
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史-注解
史:史,本为官名,主要负责纪录天子言行,如周太史佚。在古代,史官地位崇高,被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后来,史也成为了姓氏之一。
周太史佚:周太史佚,又称史佚,是周朝的一位著名史官,主要负责记录天子的言行和重大事件,被视为史官的典范。
作册逸:作册逸,是史佚的别称,作册指记录文字的工作,逸有隐逸、超脱之意,合起来指史佚不仅负责记录,还有超脱世俗的精神。
尹佚:尹佚,即史佚,指周朝的史官,负责管理国家档案和史书编纂。
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指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民族群体,史国是其中之一,后来成为史氏的一部分。
史国:史国,古代中亚国家,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
阿史那氏:阿史那氏,是古代北方的突厥族姓氏,后来有部分归化中原,改姓史。
兜牟山:兜牟山,即突厥地区的一座山,阿史那氏曾在此居住。
蠕蠕:蠕蠕,即蠕蠕部,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与突厥有交往。
处罗苏尼失:处罗苏尼失,是突厥族的一个首领,后归化中原,改姓史。
史思明:史思明,唐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曾起兵反唐,自立为大燕皇帝。
安禄山:安禄山,唐朝末年的叛乱首领,曾建立安史之乱。
庆绪:庆绪,安禄山的儿子,继位后为史思明所杀。
史朝义: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继位后也为史思明所杀。
史可法:史可法,明代著名的抗清将领,以忠诚著称。
祥符:祥符,是明代的一个年号,今河南省开封县。
右佥都御史:右佥都御史,是明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巡抚:巡抚,是明代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巡视地方。
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是明代中央兵部的最高长官。
福王:福王,明代的一个王爵,史可法曾任其幕僚。
多尔衮:多尔衮,清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写信劝降史可法。
陜西京兆郡:陜西京兆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
安徽宣城郡:安徽宣城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
湖北武昌郡:湖北武昌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史-评注
「史」源出;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此段文字揭示了史姓的起源之一,即源于官职。太史佚作为周朝的重要官员,负责记录天子的言行,其职责之重,可见一斑。太史佚被称为「四圣」之一,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此段文字通过对史姓起源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官职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尊崇。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此段文字讲述了史姓的另一个来源,即来自古代的昭武九姓之一。史国位于中亚地区,曾是唐朝的属国,后来归附中原,成为史姓的一部分。这一段反映了古代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历史现象,也体现了唐朝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此段文字描述了史姓的第三个来源,即阿史那氏。阿史那氏是突厥族的一支,曾经统治北方,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迁徙和战争。最终,阿史那氏归化于唐朝,改为史姓。这一段反映了古代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民族迁徙对姓氏变迁的影响。
家族名人
这一标题标志着接下来将介绍史姓的家族名人,这些人物在各自的时代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史姓家族的荣耀。
史思明(?- 761)
史思明是唐朝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原本是突厥族的一员,后来在唐朝的统治下,因其勇猛和才略而被重用。他的故事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史可法(1601 – 1645)
史可法是明代末年的一位忠臣,他的事迹体现了忠义和节操。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南京,抵抗外敌,最终壮烈牺牲。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对于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敬仰。
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清乾隆时追谥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此段详细介绍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官职、成就以及最终的牺牲。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忠诚和坚韧的象征。
地望分布
地望分布是研究一个姓氏分布情况的重要方面。此段文字列举了史姓在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地区,反映了该姓氏在各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和历史渊源。
陜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这三个地区是史姓分布的主要区域,它们各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史姓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