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学:佛教节日-佛欢喜日(孟兰盆会)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简介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

佛欢喜日,又称孟兰盆会,是佛教和道教都非常重要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佛教中僧众修行圆满、佛陀欢喜的日子,同时也是道教中地官赦罪日,与民间“中元节”有紧密联系。佛欢喜日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中的故事而得名,被视为孝道的重要体现,主要活动包括供奉盂兰盆、超度亡灵、祈福赦罪等,是信徒感恩孝亲、忏悔超度的重要节庆。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来源

1、佛教起源

佛欢喜日源于佛教《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尊者因母亲堕入饿鬼道受苦,向佛陀请教如何超度母亲。佛陀教导他设“盂兰盆斋”,供养僧众,以此功德救拔其母出离苦难。这一节日逐渐演变为佛教孝亲敬祖的重要节日。

2、道教融入

道教将孟兰盆会与“中元节”结合,认为这一天是地官大帝下凡赦罪之日,超度亡灵、赦免罪过的活动成为道教的重要传统之一。

3、节日设立

农历七月十五日被定为佛欢喜日(孟兰盆会),体现了佛教和道教中救赎、感恩、忏悔和赦罪的核心思想。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传说

1、目连救母的传说

相传目连尊者得道后,用神通看到亡母因生前贪食吝啬而堕入饿鬼道,受饥渴折磨。他向佛陀请教如何救母,佛陀建议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拯救母亲脱离苦海。

2、地官赦罪的传说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巡视人间赦罪的日子。地官大帝会赦免有悔过之心者的罪过,同时超度亡灵,使其得以安息。

3、超度孤魂的传说

民间传说认为七月十五是孤魂野鬼游历人间的时刻,需通过供奉和焚香祈愿,帮助他们超脱苦难,早入轮回。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典故

1、“盂兰盆斋”的典故

“盂兰盆”意为“解倒悬之苦”,代表救拔饿鬼脱离痛苦。盂兰盆斋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仪式,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孝道精神。

2、“地官赦罪”的典故

道教认为地官是掌管人间善恶的神灵,七月十五地官下凡,宽宥众生,展现了道教中“悔过即得宽赦”的教义。

3、“孝亲敬祖”的典故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突出对父母和祖先的感恩之情,通过供养僧众、祭祀祖先和超度亡灵,表达孝亲之德。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习俗

1、供奉盂兰盆

信徒会在佛欢喜日准备盂兰盆,供奉新鲜水果、斋菜和香烛,供养僧众和祖先,以积累功德。

2、诵经祈愿

佛教徒会诵读《盂兰盆经》,道教信徒则诵《三官经》等经典,为祖先和孤魂超度,祈愿众生脱离苦海。

3、焚香祭祖

家庭会在家中祭拜祖先,通过焚香、烧纸钱等仪式表达对亡者的怀念与敬意。

4、超度法会

寺庙和道观会举办超度法会,为孤魂野鬼诵经祈福,帮助亡者早日投胎转世,安息于冥界。

5、放河灯

部分地区会举行放河灯仪式,河灯象征指引亡魂找到安息之路,也代表对亡者的祝福和送别。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的文化意义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的文化意义

佛欢喜日(孟兰盆会)是佛教与道教对孝道、感恩和救赎思想的集中体现,既表达了对祖先和亡灵的缅怀,也传播了慈悲济世的核心教义。通过盂兰盆斋、超度法会等活动,信徒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并发愿行善积德,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佛欢喜日也展示了中华文化中敬祖孝亲与和谐共生的传统精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学:佛教节日-佛欢喜日(孟兰盆会)》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